首页 > 技术 > 5G

华为宣布不“上车”,政策当积极给力

人阅读 2023-04-16 07:28:02

尽管内部仍有争论,比如余承东就主张“上车”,但是,在3月31日举行的华为2022年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仍然表示,华为在31日早间发布了关于不造车的决议,华为不造车的战略没有改变。

徐直军所说的“早间决议”,是指31日早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汽车业务发出了一份内部署名决策公告。公告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五年”。

那么,如何来理解“有效期五年”的含义呢?是不是华为的“不造车”承诺,就是五年,五年过后,仍然要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呢?对此,华为也做出了解释,这是对上一个五年的延续。亦即2018年,华为发布过一个“五年不造车”的声明,而按照华为的内部规定,所有文件的有效期都只有五年。今年是2023年,“五年不造车”的声明已经到期,需要再度做出一个声明,于是,“五年不造车”的声明也再一次出现在舆论和公众面前。

也就是说,华为“五年不造车”的政策并没有变,只是需要五年强调一次,循环往复。而每循环一次,华为离“造车”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了,也就根本谈不上造车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华为不可能进入“造车”领域。应当说,华为此举也是符合多数人的心愿的,包括舆论和公众,希望华为进军造车领域的人并不多。

事实也是,作为舆论和公众高度关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之一,华为所以传出“造车”的消息,任正非所以要亲自宣布“华为不造车”,且每过五年就强调一次,就是因为华为遭到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层层围堵和打压,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十分巨大,风险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强。因此,有些人就以为,华为可能难以生存下去,需要通过进军其他领域先保生存。加上华为与一些汽车生产企业有一些合作,而这些企业又利用华为大肆宣传,以提高汽车的品牌影响力,结果也就带来了“华为要造车”的猜想了。

殊不知,华为所以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压,就是因为华为在技术上已经领先于同类企业、尤其是美国的同类企业,让美国政府和企业感到了压力,压力之下也就动用了政府力量,对华为实施了围堵和打压。面对围堵和压力,如果华为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选择逃避,选择难度相对较小、挑战相对较少的领域,回避矛盾,对华为来说,无疑成了逃兵。这应当不是任正非的性格,也不是华为人的性格。就算造车之事在华为内部有不同意见,但出发点都是好的,是希望华为好好地活下去,活出滋味来。但是,就国家责任、企业担当来说,华为当然应当选择坚守,选择从围堵和打压中杀出一条血路,直至把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竞争对手打败。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华为自然应当选择“不上车”,而是继续在自己的领域内奋斗,在自己的领域内走出属于华为的路、中国企业的路、中国振兴的路。就算前面是悬崖峭壁,也要义无反顾,也要对得起过去几十年创下的基业,对得起所有为华为做出过贡献的人,对得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不难看出,任正非的初心没改,大多数华为人的初心都没改,他们希望继续在自己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内寻求新的突破。自然,“造车”就会被抛弃。

需要注意的是,既然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为动用了国家力量,美国政府还给本土企业出台了补贴政策,我们对华为也要有积极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政策,要通过资源配置、资金安排、生产配套等方式,给华为突破西方国家的围堵和打压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只要国家范围内能够配置的资源,都要向华为倾斜,在资金的安排方面,可以压缩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压缩一些洒花露水的资金分配方式,集中优势资源,向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倾斜。在生产配套方面,要加强华为与央企的合作,让条件较好的央企能够甘愿当配角,为华为提供生产配套服务。

当然,华为“不造车”,也不是指华为可以不与车企打交道,华为的智能技术,也是车企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国内车企要在这方面加强与华为的合作,采用华为的技术,让华为在智能技术方面不断提升,不断增强华为在业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LOT物联网

iot产品 iot技术 iot应用 iot工程

Powered By LOT物联网  闽ICP备2024036174号-1

联系邮箱:support1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