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机器人进军高考:是时候把试卷留给机器 把教育献给学生了 | 机器人高考2017
【关注机器人进军高考:是时候把试卷留给机器 把教育献给学生了 | 机器人高考2017】lot物联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你解答。
点击上方“中国教育新闻网”订阅我们
近日,“高考机器人”要参加2017年高考的新闻受到热议。人们关心机器人高考怎么考,关心这次尝试对于人工智能的意义,更关心机器人参加高考对于教育意味着什么。
新闻事件
“高考机器人”什么来头?
该机器人由科技部在2015年立项,国家863“超脑计划”牵头研制。机器人目前尚无昵称,暂叫“高考机器人”。按计划,它将参加2017年高考的语文、数学和文综三项科目的考试。立项时科技部就已明确目标——2017年机器人首次应考力争一举考上一本!
从立项到参加高考,留给机器人的备考时间只有短短两年。不过在目前的测试中,“高考机器人”解答近几年高考数学北京卷的成绩已经达到115分,即便是最难的压轴题能在2分钟之内解出
机器人高考怎么考?
据介绍,考试期间,机器人会被单独安排在一个隔绝外网的房间。每门考试开始前,会有专人将高考机器人的人工智能程序的服务器与打印机连接。开考铃声一响,工作人员将考卷的电子版输入人工智能程序,同时机器人将完全与外网切断联系,完全依靠自身的人工智能程序完成读题、解答和答案输入等步骤,最后通过打印机输出答案。
当然,学生不必担心的是,高考机器人的成绩并不进入全国高考分数排名,也不会影响当年的分数排名和重点线划分。
一石激起几层浪
声音一:高考试卷是否该换换了?
有些人认为,如果经过两年研发的人工智能就可以轻松功课高考的一本分数线,那将是高考试卷的悲哀,也是高考体制的失败。因为在应试教育下,学生为了取得高分数、好成绩而陷入茫茫题海,只进行机械地记忆和背诵,变成了学习机器。像没有感情,没有个性,没有自主思维的机器人一样,只需要有“储存”标准答案与知识的能力,就能考取高分。正式因为试题忽略对想象力、创造力的考量,才导致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机器人都可以冲击高考的一本分数线。
所以我们是否应该让高考试卷变得更难被高考机器人攻破?比如更偏重对自主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考查,多出些需要动用学生学习、理解和应变能力解决的试题。别再让学生把大量的精力和智慧耗费在死板僵化的试题测试上。
声音二:它尖端但并不孤单
对于机器人进高考,有些人工智能爱好者显然没有那么惊慌。在他们看来这甚至算不上新鲜事。因为近年来美国、日本都有类似的人工智能研发项目。
例如,为了测试人工智能水平是否仅仅停留在识别照片、做重复任务的水平,美国一家研究所举办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试题测试,并使用了美国八年级学生的科学考试试卷。来自以色列的参赛者ChaimLinhart通过多种机器的学习技术以及几十万数量的习题对人工智能进行训练,并最终取得胜利。
此外,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也研发了AI机器人项目。从2011年起,机器人每一年都参加日本的高考,但成绩始终不理想。直到去年,机器人在日本950分的高考满分制中获得了551分,超出全国平均分100多分。这一成绩足以让它拿到日本441所私立大学及33所全国性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研究所的科学家因此雄心勃勃,希望能够经过不断的努力争取让机器人在2020年考入东京大学。
可见,相较于人工智能发达的国家而言,我国尚处于努力赶超的阶段。
声音三:对于高考你是否在进行条件反射式批判?
也有人认为,高考固然有缺陷,但应该就高考本身做理性批判。即便2017年一本分数线真的“失守”,也不必反应过度,更不必把机器人的成功看成是高考的失败。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这款高考机器人为了应对高考做了哪些努力。据了解,机器人构建了专门应考语文、数学和文综的三个独立人工智能程序。其中相对于数学而言,文综和语文等开放性试题偏多的试卷对机器人而言仍然是巨大的挑战。比如我国的机器人在写作文时,只能够达到根据关键词组成文章的程度,但终究失于感情的表达和情绪的把控,结果是写出来的文章虽然能够避免明显的失分错误,却早已失去写作的意义。
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延伸,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正如“阿尔法狗”战胜李在石并不能证明围棋运功的规则一无是处一样,机器人参加高考反映了人工智能的进步,并不能反正高考的失败。
声音四:请为人工智能鼓掌
抛开高考、抛开分数线,人工智能并不与人类为敌,更不与教育为敌。相反,人工智能的长足发展、可以在很多方面对教育和学习提供协助。比如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做到自动评测试卷,对答案正误、错误知识点、错误原因进行智能判定。
不过应用这一人工智能的学校随即发现,学生的成绩提升呈现一定规律性:进步最大的是班级排名前20的学生,中游学生进步幅度次之,而排名末尾的学生仍然原地踏步。可见在强大的人工智能也只起辅助作用,提升学习成绩关键还要看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专注度和自我约束力。
另外,人工智能强大的分析能力还是可能对答题框中一句简单的“我要睡觉了”束手无策。可见人工智能虽则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前路依然漫漫。
机器人来了,教育该怎么做?
当机器取代人类的双腿为我们带来更快的行进速度时,人类没有恐慌。当机器可以取代人手又快又准确地编织出美丽的毛衣时,人类没有恐慌。当机器能够快于人眼检索出文章的关键词时,人类也没有恐慌。为什么当机器人要走进高考,挑战一本分数线的时候,我们急切地站出来?因为矗立在高考背后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当机器人“想”考上一本时,我们敏感地意识到这不只是对学生的挑战,更是对教育的挑战。
教育是人类智慧成果的接力棒,是传承人类宝贵精神财富的神圣殿堂。目下惟有反思教育的目的,想清楚教育理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避免“人似机器”“机器胜人”的尴尬和恐慌。
有一种观念在以往批判题海战术时频频被提起,当下面对机器人进军高考的消息依然甚至更加适合——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不是做试卷的机器人。没错,做试卷本来就不应该是学生的主阵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不是培养要与“高考机器人”一决高下的考试机器。
要知道,即便是最热的机器学习也只能学到人类现有的知识,学习的范围也是由人制定的,暂时还无法达到和人一样的认知度。人则不然,人类具有人工智能缺乏的自主思维能力、想象力、好奇心和丰沛的情感。教育不该简单地完成淘汰或选拔的任务,而该把学生们看作一个个独立自在的生命体,尊重他们的自我、兴趣、个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优长。
所以,与其让死记硬背的知识充斥着教育,不如教育学生两种能力: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以及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创造的能力。毕竟死记硬背不会把人变得更聪明,更无法真正丰富人类的知识总和。(中国教育新闻网实习编辑 齐晓君)
以上内容为【关注机器人进军高考:是时候把试卷留给机器 把教育献给学生了 | 机器人高考2017】的相关内容,更多相关内容关注lot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