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网约车集体寻路
2024年,网约车市场迎来了久违的资本热潮。
嘀嗒、如祺先后上市;曹操出行冲击港股IPO;年底,拥有网约车概念的活力集团(伙力出行)和威盛时代(365约车),先后递交招股书,冲击港股主板上市。中小网约车上市潮背后,各怀心思。跨界而来的小型平台寄希望于用网约车业务增厚业绩、点亮故事,通过上市公司的资源和地位,发展自己原本的业务。中大型平台们,投入到自动驾驶网约车RobotTaxi的产业竞赛中,等待行业的下一次技术革命。
一部网约车,三段行业史
一个行业的发展,不仅要看企业奋斗,还要考虑市场的进程。2010年之前,没有网约车,只有出租车。出租车长期处于卖方市场,价格偏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运力紧张,行业痛点非常明确但却一直得不到解决。当移动互联网逐渐成熟,开始一个个地改造传统行业时,这个数千亿级别的大市场,率先被拿出来练手。2010年,易到用车在北京创立,这是全球最早的网约车平台之一,与美国市场的Uber几乎同步。之后几年,大量本土网约车品牌相继成立,Uber进入中国市场。在各路资本的加持下,网约车市场的“千团大战”打响,滴滴笑到最后。
与第一代互联网背景的网约车平台相比,第二代网约车品牌背后,大多为汽车相关产业的传统巨头。一方面,长线运营,可能比一次性出售汽车,市场价值更大;更重要的是,支持网约车业务,能够帮助旗下产品、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找到一个长期、量大且稳定的销售渠道。2015年-2019年期间,神州专车、曹操出行、首汽约车、享道出行、如祺出行(09680.HK)、T3出行等相继创立。神州专车背后是曾经的神州系;曹操出行由吉利控股;首汽约车算是首汽集团旗下产品;享道出行由上汽投资;广汽集团发起成立如祺出行;T3出行背后,东风汽车、一汽集团、长安汽车巨头林立。滴滴在前,曹操、T3、如祺们紧随其后,本来,网约车市场已经没有其他品牌的空间了。直到,网约车聚合平台们坐大。早在2017年,高德便推出了聚合网约车业务,只是前期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扶持。近年,当网约车市场进入调整期,高德也急需找到更便捷的变现途径时,便加大投入力度,把聚合模式推广开来。之后,美团、携程、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平台,也以几乎相同的模式,进入聚合网约车市场。高德、美团们的目标是流量变现,在网约车市场快速获得即时盈利,并不会开展深入的产业布局。网约车的活,还是得别人来干。于是,一些在市场中处于劣势的中小网约车平台,比如伙力出行、365约车等,以及一些其他细分市场的交通运营类公司,比如货拉拉扶持的小拉出行等,都借助网约车聚合模式,重新找到了生存空间。
一超、多强、众小
网约车市场的“千团大战”,以及之后的行业大整合,2015年收购快的、2016年合并Uber中国,直接奠定了滴滴的市场地位。至今,滴滴依然是网约车市场无可撼动的领导者。紧随其后的,便是汽车厂商们支持的、深耕区域市场的二线梯队网约车品牌们。曹操出行在其IPO招股书中披露,按GTV(总交易价值)计算,2021年-2023年,公司一直位列中国网约车平台前三。与之相当的,大概率是T3出行。背靠广汽,如祺快速成长为大湾区头部网约车平台,在交易额和渗透率上仅次于滴滴。与之类似的,包括首汽约车、享道出行。享道此前多年集中于上海市场,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在全国市场多点布局。第二梯队,也可以算上嘀嗒出行(02559.HK)。嘀嗒2014年创立于北京,当时正值网约车市场“千团大战”,但公司专注于顺风车,避免了惨烈的竞争,以差异化策略低调发育至今,2024年上市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然而,即便如此,它们与头部平台相比,在业务量和市场份额上的差距有如天堑,现阶段几乎看不到超越的可能。“排名前三”的曹操出行,2023年的市场份额仅为4.79%。所以,二线梯队的网约车品牌,也会加入高德、滴滴们的网约车聚合平台,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业务量。一个成熟的市场,往往就是如此:大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而是一次次各取所需的综合交易。甚至,此前与网约车势不两立的出租车,也慢慢认清现实,加入到网约车平台们的服务体系中。就此,网约车市场“一超、多强、众小”的格局,已经维持了很多年。
小型网约车公司,放在数千亿元的网约车市场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365约车,2023年网约车收入超10亿元,可能很难排进行业前十;伙力出行的年收入更是只有几百万元。这些小型网约车平台,大多深度依附于某一家网约车聚合平台。比如,365约车对高德的业务依赖度超过90%。在进行行业势力划分时,应该将其划归至高德等网约车聚合平台身后,合并后在行业中独占一极。
中小玩家暗度陈仓
如果不是活力集团和威盛时代带着网约车光环冲击上市,市场大概率不会对其投入太多关注度。毕竟,它们的体量太小,且这些公司的业务重心,根本不在此处。2009年,在TMT行业工作多年的王江,创立航班管家,为旅客提供实时航班信息。之后陆续丰富业务模式,2011年上线住宿预订;2012年增加机票预订业务,并推出高铁管家,提供列车动态资讯和订票服务;2015年上线网约车业务伙力出行。2012年,用友网络前副总裁姜生喜辞职,创立出行365平台。如果说活力集团的核心是航班管家,那么,威盛时代的起家业务出行365,就是道路客运版的航班管家。2018年,这家公司进入网约车市场,推出365约车。它们都是各自细分领域的头部平台。但如今,市场贴给它们更重要的标签是,网约车市场的外来者,网约车聚合平台手底下的打工厂牌。之所以愿意接受这样的市场定位,在网约车平台的夹缝中生存,主要是因为,它们在网约车市场,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故事和规模。活力集团的业务,可能只是众多OTA平台的一个功能。有了网约车业务后,航班管家 高铁管家 伙力出行,组成了一个“全新”的一站式综合出行平台市场,公司在其中排名第二。威盛时代的出行365,在道路客运信息服务市场排名第一。但该市场过于边缘化,2023年公司客运服务等收入一个多亿,而网约车收入超过10亿元。如果不是网约车业务,威盛时代的规模,可能很难有底气冲击港股上市。因聚合网约车畸形的竞价业务模式,威盛时代也付出了亏损的代价。2021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5.87亿元、4.99亿元、4.82亿元、2.85亿元。主动权被聚合平台掌握,公司既没有当下的利润,也看不到未来的行业价值,它们真正的目标,可能是借助于网约车业务,暗度陈仓——用网约车业务来增厚业务规模,以时间换空间,借助于上市后的地位与资源,扶持原核心业务的发展。最近几年,威盛时代在道路交通服务市场频频出手,2021年收购恒生长远,2024年收购安徽皖美,成为这个细分市场的绝对龙头。说到底,谁都不想在巨头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大家都想做平台,在自己的细分市场,拿到话语权。
这便是网约车聚合模式的Bug所在:底层网约车公司们,各有所图;顶层聚合平台们只想要即时盈利,不在乎行业发展。这种产业目标上的南辕北辙,决定了网约车聚合模式不太可能继续获得大幅度增长。数据显示,经过几年时间的倒流和补贴,聚合模式下的业务量,在网约车总业务量中占比达到25%以后,便无法继续增长。这或许就是聚合网约车的天花板。所以,流量平台们主导的聚合模式,只能是网约车市场的插曲。那么,到底谁,才是网约车市场的新故事?
集体等待奇点
近几年,在聚合模式的裹挟下,网约车市场内卷不止,平台互相倾轧,司机不赚钱,消费者也认为网约车的整体服务质量在下滑。但从行业宏观来看,随着用车场景的全面恢复、网约车用户的粘性提升以及内卷导致的降价,中国网约车的业务量增长较为明显。网约车月订单量,从此前几年的六七亿单左右,增长至最近几个月的10亿单上下。这与大众对网约车市场的日常认知相左。只不过,总量乐观背后,依然是挤压式的增长和结构性的过剩。于是,服务价格和平均单量的下滑,导致网约车市场对平台和司机的淘汰率提升。网约车市场已进入了一个短暂的整理期。要想突破这些瓶颈,让行业走出内卷旋涡、重新获得高质量的增长,短期看存量运营,长期看技术增量。近几年,滴滴就像前几年的美团,不断突破自己在出行圈的边界。APP首页除了叫车,还有“车主”、“订票”、“送货”三大主菜单,正在跳出网约车的竞争藩篱,升级为了移动出行生态圈。曹操出行别出心裁,借助控股股东吉利的产业优势,推出了定制网约车业务。数万辆曹操60和枫叶80V,成为曹操优化服务质量的基础。
然而,无论网约车聚合平台,还是中小网约车品牌,都已经非常清醒地意识到,靠现有商业模式,永无翻盘之日。要想突破,只能换道,等待网约车行业的下一次技术革命。比如说,无人驾驶网约车RobotTaxi。从场景、技术、成本、监管等因素综合考量,自动驾驶技术大规模应用的首选,一定是B端。目前,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已经在武汉试运营多时。特斯拉、滴滴、如祺,同样都是这个赛道的深度布局者,都在为此做准备。将来的某一天,无人驾驶网约车的运力在网约车市场中占到一定比例,且向市场证明了技术派的整体运营效率超越现存模式,那便是网约车市场的奇点时刻。你们猜,这一天,还要等待多少年?
原文标题 : 中小网约车集体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