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改革来袭,离开政府补贴后,新能源将何去何从
6月1日开始,政府将不再为新能源电价兜底,光伏行业进入新的格局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中国的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光伏产业,近年来持续扩张,装机容量不断攀升。与此同时,一场涉及电价、市场竞争与行业发展方向的深刻变革正悄然来临。
市场化定价与差价结算机制
2024年,中国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创下历史新高,装机容量较上一年增长45%,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势头显著,提前实现了2030年的发展目标。随着技术进步和新能源发电成本的显著下降,市场化改革成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2月9日,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连发数道通知,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此次改革的核心无疑是电价市场化的推动,光伏行业将彻底告别过去政府定价的模式,逐步进入由市场决定电价的时代。具体来说,所有光伏项目的上网电价将通过市场竞价来形成,而不再享受由政府兜底的固定电价。这意味着光伏电价将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竞争的影响,电价的波动性将更加明显,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
为了减轻电价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改革推出了差价结算机制。简单来说,当市场交易价格低于光伏项目的机制电价时,电网公司将通过差价结算补偿光伏企业,以确保其收入的相对稳定。这个机制将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保障,帮助其应对电价波动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电力需求不足或市场电价低迷的时期。此外这次改革明确区分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对于2025年6月1日前投产的存量项目,继续维持现有电价政策,而对于6月1日之后投产的新项目,电价则通过市场化竞价来确定。
改革背后的深意
此次改革出台的原因深刻,涉及到市场需求、政策推动与新能源行业的长期发展等各个方面。首先,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随着技术的进步,新能源逐渐具备了与传统能源竞争的能力,光伏产业已不再需要过度依赖政府的财政补贴来维持其发展。因此,市场化定价成为推动新能源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改革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间歇性问题。特别是光伏发电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中午时段,发电量巨大,电力供应过剩,可能导致电价拉升;然而到了晚间高峰时段,光伏发电几乎没有出力,电价却飙升,造成了电力供应的不稳定。这种发电的不规律性和电价波动性,可能会导致新能源企业的收入大幅波动,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改革提出了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该机制包括通过差价补偿的方式,确保当市场交易价格低于光伏项目电价时,电网公司对差价进行补偿,从而为光伏企业提供收入稳定性。通过“多退少补”的差价结算方式,企业可以对收入有更加明确的预期,从而在价格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推动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并进一步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国外一些发展较好的新能源国家已经采取类似的做法,这一机制的引入,能够更好地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光伏成本优势依然明显
改革的实施,虽然短期内给光伏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它也为产业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市场化定价将增加光伏企业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尤其是对于那些依赖固定电价的中小企业来说,盈利模式将受到严峻考验。这意味着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低价恶性竞争的局面,可能会加剧企业的生存压力,部分企业可能会因无法适应市场变化而被淘汰。
改革也为那些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效生产模式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市场化的推动将激励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在生产效率、发电效率等方面进行突破,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在2月6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25年清洁能源技术的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2-11%。虽然贸易壁垒可能会暂时阻止成本下降,但 BNEF 预计到 2035 年,清洁技术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将下降 22-49%。
目前我国火电发电成本大约是在0.3元/度,除了规模外与光伏发电相比并没有很多优势,而且据行业内部估算,未来光伏产品的转换效率每增加1%,就能够带动度电成本下降5%。因此从长远来看,即使没有政府的补贴扶持,在价格开放之后新能源取代传统石化能源也只是时间问题。来源:XW
原文标题 : 电价改革来袭,离开政府补贴后,新能源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