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业界新闻

从估值90亿到断电封楼:纵目科技创始人失联 全员欠薪!

人阅读 2025-02-10 17:47:06智能驾驶

2025年春节前夕,上海浦东新区科贤园的一栋办公楼内,保安用白色贴纸封住了玻璃幕墙。

这里是昔日智能驾驶明星企业纵目科技的办公地,但此刻的员工只能凭工作证进入大楼取走私人物品。

这家曾估值超90亿元的独角兽企业,在创始人失联、账户冻结、全员欠薪及社保断缴的漩涡中,正式进入“死亡”倒计时。

从估值90亿元的资本宠儿到资金链崩盘,纵目科技的命运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沉浮,更是中国智能驾驶行业洗牌的残酷缩影。

创始人失联,纵目科技“物理性死亡”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2月8日,纵目科技员工收到行政通知:将在当天18点后断电封楼,员工须在此之前取走私物或办理离职证明。

此时距离创始人唐锐在全员会上承诺“寻求并购解决欠薪”仅过去两周,但员工等来的是更冰冷的现实——账户被封、社保断缴、工资清零,连创始人也失去联系。

然而纵目科技的这场崩塌其实早有预兆:

早在2023年10月11月间,纵目科技已进入“低功耗模式”,员工仅能拿到最低工资,封顶1万元,且工资发放被延迟至次月25日。

但到2024年底连这一“生存底线”也无法维持,员工连2024年12月的最低工资都拿不到了,社保与公积金也被断缴。

自2024年11月起,就有业内消息称,纵目科技700多名员工未收到工资,社保公积金断缴,部分员工被迫发起劳动仲裁。

在此期间,纵目科技CEO唐锐曾多次宣称“与宁波上市公司洽谈并购”,计划“出售智驾泊车业务”,并“推进老股东融资”,但最终无一兑现。

讽刺的是,就在2024年11月,纵目科技还在为“年底国资融资到账”画饼,试图稳定军心。如今看来,这不过是崩塌前的最后挣扎。

起高楼:资本盛宴与技术光环

成立于2013年的纵目科技,是一家自动驾驶(AD)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技术及产品供应商,业务涵盖了自动驾驶领域多个层面,包括软件、硬件、系统设计,以及组件的集成。纵目科技的崛起曾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励志剧本:

明星创始人:

唐锐,清华电子工程硕士,硅谷20年汽车电子研发背景,2013年回国创立纵目科技,瞄准ADAS赛道。

资本狂飙:

自公司成立以来完成10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到22.47亿元人民币。联想、小米、君联资本等巨头押注,估值超90亿元,成为泊车方案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隐形冠军”。

头部车企背书:

根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纵目科技已成功为50款车型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纵目科技与中国2022年销量排名前十的OEM厂商及多家主要新能源汽车品牌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分别获得了22个、12个和17个项目定点,一度被视作“量产能力最强”的本土Tier1。

其中,2023年纵目科技的五大客户分别是理想、赛力斯、长安、岚图和一汽,占纵目科技收入总收入的93%。

营收快速增长:

2021-2023年营收从2.25亿增至4.98亿,但净亏损累计达15.86亿,毛利率直到2023年才勉强转正至3.5%。

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以2022年的销售收入来看,纵目科技在中国内地供应商中的排名较为靠前。在ADAS市场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1.0%;在自动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4.9%;在APA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5.6%。

但纵目科技的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早已埋下致命隐患。

楼塌了:三大致命败因

1. 技术护城河的崩塌与大客户的流失

纵目科技是以自动泊车技术起家,但却迟迟未发展高阶智能驾驶技术,2023年后核心客户接连流失:

技术停滞:

据员工爆料称,纵目泊车技术栈停留在2022年水平,“高阶智驾提案被唐锐否决”,错失转型窗口。

华为“截胡”:

赛力斯问界M5/M7的泊车方案原由纵目提供,但随着华为智选模式深入,全线切换为华为方案。

车企自研潮:

长安汽车加速自研智驾,纵目科技仅剩的“大客户”订单也沦为技术维护的“边角料”。

小米光环褪色:

尽管小米持股4.73%,但SU7上市未能带来协同效应,反凸显纵目技术脱节。

2. 战略自杀:充电机器人的豪赌

面对主业萎缩,纵目科技开始发展机器人业务。2024年1月,纵目科技全新子公司“蚕丛机器人”正式问世,并正式推出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FlashBot闪电宝。

2024年12月,上海纵目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RUI TANG(唐锐),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

据纵目科技方面披露的信息显示,上述FlashBot闪电宝搭载L4级自动驾驶技术、104度电的大电池包,是一款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能源机器人。


△纵目科技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FlashBot

根据纵目科技设想,押注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FlashBot实现15万元单价,以推动客户的采用率。但是,实际上搭载100度电池的机器人成本高昂,且前期场景方多为免费试用,设想中的商业模式至今仍未实现。

此外,由于低速园区机器人与乘用车智驾技术路线差异巨大,押注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FlashBot业务,使得公司资源倾斜导致主业进一步失血。

根据资料显示,纵目科技2023年投入300人团队拓展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FlashBot业务,但市场反应冷淡,反成压垮现金流最后一根稻草。

3. 资本泡沫的破灭

纵目科技三次IPO失败暴露资本逻辑的脆弱性:

新三板摘牌:2017年,纵目科技首次在新三板市场挂牌,但数月后便宣布摘牌。

科创板撤退:2022年11月,纵目科技转战科创板,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挑战,然而在2023年9月撤回了IPO申请。撤回的原因,可能是因“持续亏损 客户集中度过高”难获监管放行。

港交所IPO梦碎:2024年3月,纵目科技又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6个月后失效,这也让投资人失去了耐心。

行业启示录:自动驾驶淘汰赛加速

纵目科技之死绝非个案,而是行业洗牌的标志性事件:

车企“去Tier1化”:特斯拉、华为、蔚小理等自研派崛起,传统供应商生存空间被挤压。

资本理性回归:2021-2023年自动驾驶融资额下降68%,资本从“赌赛道”转向“看盈利”。

技术达尔文主义:低阶方案利润薄如刀片(纵目泊车业务毛利率仅4.3%),唯有全栈自研者能存活。

正如某投资人评价:“纵目死在既不够‘硬’(硬件整合能力弱),也不够‘软’(算法迭代慢),更不够‘狠’(战略摇摆)。”

尾声:一场早该预料到的死亡

2月9日,纵目科技官网仍挂着“赋能智慧出行”的标语,但办公楼的封条宣告了故事的终结。唐锐的失联,与其说是个人选择,不如说是行业丛林法则的必然结果——当潮水退去,裸泳者终将无处遁形。

对于仍在赛道的玩家,纵目科技的教训血淋淋却清晰:

没有技术的持续创新,所有资本堆砌的繁荣都是沙上城堡。自动驾驶的终极战场,只属于那些真正掌握核心命脉的“幸存者”。

LOT物联网

iot产品 iot技术 iot应用 iot工程

Powered By LOT物联网  闽ICP备2024036174号-1

联系邮箱:support1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