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的价值70%来自物联网,DeepSeek催化"万物智联"
作者:彭昭(智次方创始人、云和资本联合创始合伙人)
这是我的第359篇专栏文章。
最近,全球科技行业的焦点无疑落在了DeepSeek引发的热潮之上。几乎在一夜之间,全球市场对中国AI大模型及其相关产业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从此前的“过度悲观”瞬间跳跃至“极度乐观”,2025也似乎成为中美AI对决元年。
德意志银行和高盛等国际投行更是纷纷预测,不仅仅是DeepSeek,2025年将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AI竞争中崛起的关键一年。然而,这并非外资投行第一次高调看好中国企业。我们需要保持清醒,避免被短期的市场情绪裹挟。
现实是,我们AI产业化的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真正的规模化落地,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当前的市场情绪虽然热烈,但更重要的是探讨AI如何真正推动产业升级,创造长期价值。
在这场AI产业化变革中,物联网IoT将成为核心驱动力,引领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的实际应用。根据IoT Analytics预测,全球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将超过270亿,广泛存在的物联网终端能够感知海量数据,为AI应用提供67%-72%的数据支撑。
可以确定的是,DeepSeek的突破将加速AIoT从1.0的“万物互联”迈向2.0的“万物智联”,进而推动AI在产业中的深度应用,实现更为彻底的智能化变革。
AIoT 1.0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即让设备能够互相通信、数据互通,AIoT 2.0的核心价值在于“智能”——即让设备不仅能感知世界,还能自主决策、优化运营,并持续学习进化。
在这一过程中,DeepSeek及其背后的AI大模型技术将成为关键变量。其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提升数据处理能力,更在于推动数据驱动的闭环智能——即从物联网设备收集数据,AI模型深度挖掘价值,最终反哺物理世界的优化与决策。
这一闭环的实现,将带来AI产业化应用的质变,加速朝着“人工智能 ”千行百业的方向升级。
因此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索:
DeepSeek如何加速AIoT产业发展?
AIoT的哪些具体场景将率先实现突破?
中国AIoT企业如何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
DeepSeek加速“硬件觉醒”,催化“万物智联”
近年来,小型、低成本、高效能的开放AI模型正在重塑人工智能的创新格局。这一趋势不仅降低了AI的准入门槛,也为边缘计算场景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相比依赖云端计算的大型模型,DeepSeek能够在本地运行,这对于数据隐私敏感的行业和对低延迟有极高要求的AIoT设备来说,属于重大突破。
要让AI真正嵌入到计算和存储资源有限的物联网设备中,必须对基础模型进行优化。尽管AIoT产业前景广阔,但AI在边缘计算环境中的落地仍然存在三大核心挑战:
计算资源受限:如何让AI在边缘设备上高效运行?
物联网设备通常算力有限,难以支持大型AI模型的推理计算。目前主流的模型优化方法包括:
剪枝:删除AI模型中的冗余参数,提高计算效率。
蒸馏:将大型模型的知识迁移到小型模型,使其在低算力环境下依然具备强大能力。
量化:降低计算精度,以减少内存占用和能耗,使AI能够在嵌入式设备上运行。
数据隐私与安全:如何在边缘端保护敏感数据?
在许多关键基础设施(如电网、医疗设备、智能工厂)中,数据安全至关重要。传统的AI依赖云端训练和推理,但这意味着数据需要传输到云端,可能带来隐私泄露风险。
网络效率与实时性:如何减少数据传输的成本和延迟?
AIoT应用通常涉及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如果所有数据都需要上传至云端进行分析,延迟和带宽成本都会大幅上升。在某些场景下,例如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即使毫秒级的延迟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DeepSeek初步验证通过正确的优化策略,基础模型可以被压缩并嵌入到边缘设备中,从而突破计算资源的瓶颈。通过边缘AI推理,DeepSeek让设备能够在本地处理数据并作出决策,无需依赖云端计算,从而带来以下优势:
实时性:减少数据回传云端的延迟,提高响应速度。例如,在自动驾驶系统中,DeepSeek使AI可以在本地分析摄像头数据,并做出即时决策。
降低网络成本:减少数据传输量,降低带宽消耗,使AIoT设备能够在低网络条件下正常运行。
在AIoT产业化进程中,DeepSeek的关键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本地化AI模型:让AI运行在边缘设备上
DeepSeek采用模型提炼方法,使AI能够在计算资源有限的设备上运行。例如,DeepSeek-R1通过高效的模型架构,使AI能够在智能摄像头、工业传感器、智能家居设备等场景中发挥作用,而不需要连接云端。
分布式学习:实现AIoT设备的自我进化
DeepSeek支持边缘端的AI训练,让设备可以根据本地数据进行自我优化,而不必上传数据到云端。这对医疗、金融、工业控制等对数据隐私要求极高的行业尤为重要。
专用AIoT硬件:推动AI计算能力向边缘扩展
尽管DeepSeek在软件层面进行了优化,但AI的计算需求仍然较高。与之配套的专用AI芯片与硬件加速器也在快速发展。随着摩尔定律的持续演进,未来几年,更强大的AI芯片将继续向边缘扩展,进一步推动AIoT的发展。
随着AI成本的持续下降、硬件性能的不断提升,AIoT的普及速度将呈指数级增长。DeepSeek作为AI产业化的推动者,正加速这一进程,使AIoT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自动驾驶等多个行业释放巨大价值。
优先获益:边缘计算、AIoT芯片与数据管理服务
在DeepSeek加速AIoT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哪些具体环节和场景将率先迎来突破?边缘计算、AIoT芯片和数据管理服务,有可能将成为AIoT产业化落地的三大核心驱动力。
这三个环节不仅直接受益于AI技术的进步,也将在AIoT生态中发挥核心作用。
AIoT芯片:构建遍布各行业的AI计算基础设施
AI要真正进入各行各业,必须与行业场景中的设备深度结合,而这些设备需要具备本地AI计算能力。相比传统的CPU和GPU,专为端侧AI计算优化的AIoT芯片具备以下优势:
更低功耗:AIoT设备通常在低功耗环境下运行,如智能摄像头、工业传感器、智能家居设备等,因此AIoT芯片比高功耗的服务器GPU更适合边缘AI计算。
更高效的AI推理:AIoT芯片专为AI计算优化,能在低算力环境下高效运行AI模型,提升推理速度和能效比。
更低的AI部署成本:随着DeepSeek等低成本、高性能AI大模型的普及,端侧AI推理的成本正在迅速下降,使AIoT芯片的商业化前景进一步扩大。
在文章《端侧AI应用提速,AIoT芯片群雄逐鹿》中,我曾经分析AIoT芯片已然进入全球范围内群雄逐鹿的态势,DeepSeek可能会让企业间的角逐更加激烈。
DeepSeek的开源策略,加上其高效的推理能力和低算力适配性,将推动AIoT芯片公司迎来新一轮增长。此外,随着本地AI部署趋势的加速,端侧AI计算需求将在2025年迎来爆发,AIoT芯片市场的增长潜力不可小觑。
边缘计算:从“云中心优先”到“边缘优先”
传统AI计算依赖云端,然而在实时性、安全性、带宽成本等方面,边缘计算有着天然优势。DeepSeek通过发布R1模型及其精简版,使AI计算能够被更广泛地部署到边缘设备。
这不仅降低了AIoT设备的计算门槛,也加速了企业向“边缘优先”计算架构的转型。正如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曾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人工智能将更加无处不在”,因为越来越多的工作负载将在本地运行,DeepSeek的发展趋势与这一观点高度契合。
数据管理服务:AIoT时代的“数据中枢”
AI的本质是数据驱动,AIoT设备每天都会产生、传输、存储和分析大量数据,这对数据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高效的数据管理,AI再强大也难以发挥作用。但是AIoT的数据管理普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数据分散且格式复杂、数据安全与合规性要求高、数据驱动的AI训练需求多种多样等。
既然AI需要大量数据进行训练和优化,那么显而易见,数据管理服务商将成为AI产业链中的关键角色。随着DeepSeek及类似开源AI模型的普及,越来越多企业将利用AI进行数据分析、预测和优化,这将极大推动数据管理市场的增长。
综上,在AIoT产业化的过程中,边缘计算、AIoT芯片和数据管理服务可能将率先迎来突破。接下来,我们将探讨 中国 AIoT 企业如何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优势,以及未来 AIoT 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
中国AIoT企业具备先机
虽然中美AI大模型的角逐难分伯仲,但是“人工智能 ”产业化应用的胜负已分,因为在全球AIoT竞争格局中,中国企业正处于独特且有利的竞争位置。
凭借庞大的物联网设备基础、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政府政策支持,我国AIoT企业有望在全球市场率先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并在AI产业化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
庞大的物联网设备基础:数据驱动AIoT产业化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市场之一,在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领域的IoT设备出货量全球领先。这一优势带来了两个关键性资源,助推AIoT产业发展:
丰富的应用场景:海量的IoT设备意味着AIoT在工业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行业具有天然的落地环境,能够快速实现商业化。
海量的数据资源:AIoT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化,中国市场的大规模设备部署使企业能够迅速积累数据,优化AI模型,从而形成数据闭环,加速AI产业化应用的成熟。
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软硬一体化的AIoT生态
中国企业在硬件制造、芯片设计、5G通信等领域具备完整的产业链,能够软硬一体化推进AIoT发展,而不仅仅依赖软件算法。
这方面的代表性企业众多,比如美格智能正在加速开发DeepSeek-R1在端侧的落地应用,并计划在2025年推出100TOPS级别的AI模组,远期规划超200TOPS算力,为边缘AI计算提供强劲支持。
广和通的高算力AI模组可全面支持DeepSeek-R1小型模型,提升终端设备的AI计算能力。
映翰通在EC5000边缘计算机上成功部署DeepSeek-R1蒸馏模型,为工业质检、智慧交通、远程医疗等场景提供了高效的AI计算能力。
更能提供助力的是,中国的5G基础设施全球领先,使AIoT设备能够更低延迟、更高带宽地与云端/边缘AI交互,这对自动驾驶、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场景至关重要。5G的普及将进一步推动边缘AI计算,减少设备对云端的依赖,使AIoT产业加速落地。
这一软硬一体化的生态链,使中国AIoT企业能够从底层芯片、设备端到AI计算平台全方位布局,形成强劲的产业协同效应。
政策支持与市场推动: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政府近年来大力支持AI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基金、试点项目等方式推动AIoT产业化落地。许多城市已启动智慧城市试点,例如无锡的智能交通系统、上海的AIoT智能社区,这些项目为AIoT规模化落地提供了真实场景和政策支持。
因此,在AIoT产业化浪潮中,中国企业凭借庞大的IoT设备基础、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政策支持,有望在全球市场中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并在AIoT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尽管面临数据合规、标准化、品牌影响力等挑战,但中国AIoT企业正加速全球化布局,未来将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自动驾驶等多个行业实现全球领先。
写在最后
在AIoT产业化浪潮中,边缘计算、AIoT芯片和数据管理服务已成为率先突破的三大关键环节。DeepSeek的技术突破,使AI更高效、更低成本地部署在端侧设备,推动AIoT从“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联”。
中国企业凭借全球领先的物联网设备基础、软硬一体化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政府政策扶持,在AIoT赛道上具备独特优势。随着端侧AI推理需求的增长,AIoT企业正加速芯片、模组、计算平台的研发,并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领域实现规模化落地,定义AIoT产业的新格局。
参考资料:
Three Observations,作者:Sam Altman,来源:blog.samaltman.com
DeepSeek’s implications for edge AIoT,作者:ANDREW BROWN,来源:OM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