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业界新闻

苹果阿里要合作?AI to C正在成为阿里“下一个曲线”

人阅读 2025-02-12 18:09:32阿里集团

美东时间 2 月 11 日,阿里在美股股价达到四个月内新高,当日最高达 115.54 美元。而从 1 月 13 日的低点到现在,阿里股价整体已上涨超 40% 。

发生时间点跟阿里这轮上涨周期起点最吻合的相关大事便是 DeepSeek 开始在全球爆火。老BAT最近的低点都在 1 月 13 日(美国AI芯片限制令),后集体上涨了一段时间(DeepSeek爆火反制唯芯片论),过程中又有英伟达暴跌(正在逐渐回升),DeepSeek 带来的新思路正在重构短期内全球 AI 行业的估值逻辑。

BAT中阿里有较为稳健的老本行电商业务托底,乘着这波关注度的东风,这段时间市场对阿里的信心可能主要是冲着阿里原本已经有建树的 AI 业务来的,比如To B的阿里云,To C的夸克,上游的平头哥,以及模型层面的技术力等。然而这些都并未真正向市场传递独属于阿里的新想象力,DeepSeek之前,阿里已经如此。

想要新的想象力,就需要从阿里做AI的弱项入手。事实上在 2024 年,以通义 app 的发展为典型,阿里的AI to C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顺利。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阿里在自身AI to C业务上做的新布局却精准直击曾经的“盲区”——在业务的侧重点、结构、人事上做出了恰到好处的梳理或调整。

就在这些伏笔一个个落子,但却还未被市场串联察觉之时,苹果又悄然送来了一波“东风”。11 日即将开盘前,The Information 消息称,苹果阿里达成合作,为中国iPhone用户开发人工智能功能。消息爆出后,阿里当日整体股价继续上涨,最终以 112.78 美元收盘。

过去一年,“在中国谁能拿下苹果的AI订单”这一备受关注的事件始终悬而未决。于国内AI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关键节点,于阿里来说,则象征着AI to C业务有可能会正式成为其极具想象力的“下一个曲线”。

毕竟接下来,要继续塑造市场对自己 AI 业务的信心,阿里不能只有原来的东西。

01、恰好刚梳理了AI to C架构

此前《新立场》的文章《通义To C“被架空”的这一年》就提到过一个观点,阿里此前的架构决定了其过去一年没有对内部AI to C业务产生较高一致性的布局。显然到了 2025 年,阿里正在企图创造这一可能。

1 月中旬,阿里的主要的 AI to C (包括agents) 业务已被整合,并交由吴嘉负责,而这些业务此前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

【智能信息】的业务包括夸克、通义To C团队(年底刚从阿里云划至智能信息)、UC浏览器等。夸克在去年的成绩有目共睹,根据七麦数据显示,其超越字节的豆包成为了 2024 下载量排名第一的 AI 应用;而通义app,正如此前《新立场》分析的那样,过去一年“被架空”,无缘 2024 chatbot 前三。

另一边的天猫精灵算得上阿里目前较具代表性的硬件“Agents”业务,是【智能互联】事业群的核心业务,1 月 16 日,根据《智能涌现》消息,阿里将智能互联事业群交给了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统管,并且天猫精灵的硬件团队,已经在与夸克产品团队融合工作。

还有一些核心AI to C产品分散在其他的架构中。比如独立的钉钉,去年AI应用下载量排名第四,前四AI产品分别是阿里-字节-字节-阿里。阿里字节去年在AI to C应用上也算“打得难舍难分”。

目前这些业务发展参差不齐的原因则是,并不是所有业务在大模型爆发时代之前就占据了较好的市场位置。

比如阿里算得上成熟的AI to C业务有钉钉和夸克,这两个产品早已在大模型时代之前就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业务生态丰富度和产品力,并且已经是各自领域的头部产品,理应具有更高的自主话语权。也许也正因如此,夸克背后的AI大模型此前是夸克自研,而钉钉甚至在 2023 年摆脱了“云钉”一体独立出来,专注做好自己的业务。

但通义 C 端算得上是完全诞生于这个时代的产品,此前依附于阿里云,后来来到与夸克并列的组织架构中,是一个十分重要但仍需完善的业务;至于天猫精灵所在的整个家居智能互联行业,《新立场》此前的文章提到过,该领域一直由家电巨头占据主导。

此前《新立场》也表达过一个观点,当大厂在大模型爆发前的时代,本身的云业务已有较好发展较高市占率,那么其旗下王牌大模型以及新诞生的To C产品的影响力会相对被比下去,从通义的C端化进程看来,C端产品甚至会受到云业务的某种“牵制”。

所以如果需要进一步发展AI to C(包括Agents)相关业务,阿里需要一根引线,能够将AI to C业务之间合理串联,又能将其与云业务串联,同时还能保住成熟和即将成熟业务的自主性。

春节假期结束后开工,企业新一轮的人事变动正在进行,阿里迎来了这根“引线”。

02、开始平衡技术与To C产品

2 月 6 日第一财经消息,阿里巴巴聘请新加坡人工智能科学家许主洪(Steven Hoi)担任 AI to C 副总裁。许主洪本人也确认并置顶了该信源:

据自媒体申小飞消息,许主洪已经在春节前加入阿里,挂在阿里集团副总裁,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之下。

另有界面新闻消息,许主洪负责AI To C业务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及Agents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解决方案,提升阿里巴巴AI应用C端产品在模型结合应用上的端到端闭环能力。

总而言之,许主洪在阿里组织架构上的位置,极大可能是智能信息副总裁,并向智能信息总裁吴嘉汇报;而其所负责的内容可以概括为阿里AI to C及Agents相关业务的“基础模型/方案建设”。

结合 1 月中旬的人事变动,以及此前阿里的AI to C业务组织架构以及发展状况来看,现如今这样的安排也意味着阿里目前对于这一方面的业务梳理更加清晰——阿里主要的AI to C和Agents业务已被整合,需要链接和平衡技术端与产品端的角色,那么AI to C及Agents的“基础模型建设”这一个业务划分的确是一个还不错的答案。

等团队搭建好,这相当于一个中间角色、“内部业务模型中台”,用于平衡技术端与AI to C及Agents应用端,成熟业务和不成熟业务。

而许主洪此前的相关经历跟阿里目前发展该方面的空缺需求十分相符。据悉,许主洪曾担任全球最大企业软件厂商Salesforce集团副总裁、亚洲研究院创始院长,主导了多个人工智能研究项目和应用产品。

03、准备构思Agents业务

苹果与阿里的合作截至目前(2 月 12 日)还未得到双方回应。但目前舆论和市场都已经肯定了此次合作的合理性。许多业内人其实早已有所察觉,阿里确实是苹果AI在中国的最佳答案。

苹果视角来看,其想要的技术力、对数据安全的谨慎、对AI及合作生态的视野、足够的服务能力阿里都有。而阿里视角来看,“没有人不想要苹果的订单”太过笼统,能拿下苹果订单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为阿里内部,为行业,贡献一种AI to C硬件合作范式、标杆案例。

对于阿里来说,最具代表性的AI to C硬件业务就是上述提到的刚被整合到夸克的天猫精灵,跟世界顶尖的To C硬件产品合作AI功能,自然会反哺到天猫精灵这一业务,甚至有可能开拓更多的AI to C硬件业务。

而AI to C硬件所需的AI功能不仅包括生成式,还要考虑Agents相关功能,Agents则是行业普遍认为的,接下来AI行业最具想象力的To C落地方向之一。

这两年,AI to C硬件方向一直处于一种“追热点但缺乏标杆”的状态。从一年前风很大的AI手机,到现在各大新能源、手机接入DeepSeek,都不难看出相关落地方向仍有不少迷茫。

事实上Agents落地目前最大的难点并不在技术,《新立场》此前的文章《服务 Agent,“支小宝”重构支付宝》中就提到一个观点:用户使用 AI Agent 最大的痛点,就是生态内服务的多样性完整性,以及互联互通性。

AI手机也好,新能源接入大模型也好,如果都是在同一个利益体的生态内,那么Agent的指令当然是畅通无阻,然而AI帮人办事仅限于同一生态下,对于C端用户的工作生活来说的增效仍算不上质的飞跃,可是跨利益体的Agents指令,又要涉及到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协议”。

现在AI to C硬件所缺,恰恰就是这种连接多个生态的合作“协议”范式。由谁来研究这一“范式”,在国内,阿里和苹果是一对最优答案,甚至笔者认为,这对组合比OpenAI跟苹果的组合更具想象力。

苹果具有跨越工作和家居多场景的硬件生态,甚至未来不排除苹果造车的可能。而阿里具有跨越娱乐、本地生活、办公、电商等对于C端用户而言几乎是全场景的合作伙伴生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理念,在AI Agents需要互联互通的这一刻也得到了价值发挥。

当然,这些都是稍有些遥远的后话了。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原文标题 : 苹果阿里要合作?AI to C正在成为阿里“下一个曲线”

LOT物联网

iot产品 iot技术 iot应用 iot工程

Powered By LOT物联网  闽ICP备2024036174号-1

联系邮箱:support1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