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一标配、比亚迪破万亿!
“开天眼”的比亚迪,市值再破万亿。
短短5天,比亚迪的股价上涨超20%,市值暴涨近200亿。
回溯第一次市值破万亿,是在2022年6月。
那时的比亚迪,毅然决定All in新能源,带着第四代混动系统DM-i和刀片电池,从此与燃油车割袍,刚成为唯一月销破10万的车企。
这次时隔三年,再次站上万亿市值高度,比亚迪甩出三张王炸:
全系高阶智驾彻底掀桌,之前在智能汽车竞速中的短板,一夜之间被比亚迪补齐了。
就在比亚迪智驾全系上车第二天,小鹏股价跌了,特斯拉股价跌了,赛力斯的股价也跌了……
比亚迪三张王炸改写智驾格局
对汽车行业而言,比亚迪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无疑是一记惊雷。
无他,只因比亚迪宣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全系标配。
按照不同级别,“天神之眼”给出A、B、C三种方案,分别对应金、红、蓝三色尾标。
C方案主要面向15万级以下车型,配备12个摄像头 5颗毫米波雷达 12个超声波雷达,没有激光雷达,可实现高速NOA功能。
部分车型采用英伟达Orin N芯片,算力约84TOPS;还有部分车型采用地平线征程6M芯片,算力128TOPS。
B方案应用在腾势等中高端车型上,可实现高速 城区NOA。
配置上和Momenta合作,与C方案的主要区别在于,B方案配备一颗激光雷达,以及采用单张算力更高的芯片——254TOPS的英伟达Orin-X。
金标顶配A方案,百万级的仰望专属,增加到三颗激光雷达,以及两张英伟达Orin-X芯片,主攻城区无图NOA。
相同颜色尾标的天神之眼车型,传感器的数量、类型、位置,集成模块完全相同,这也说明比亚迪在内部,已经形成了智驾的统一方案、统一架构。
在此之前,高阶智驾由于成本相对较高,原本是20万级以上的专属。
一套高阶智驾方案,往往要配备十多个摄像头和雷达,市面上,一颗前摄像头大约是300-500元,其他摄像头价格在150元左右。
超声波雷达大约是50元应该,角雷达约200元,4D成像毫米波雷的价格则在500-1000元。
更贵的是激光雷达,尽管价格正在下探,一颗激光雷达的售价仍在3000-5000元左右,更别说域控制器,有芯片这个大头,整套下来几千到上万不等。
既然要把高阶智驾价格打下来,那么成本也得跟着降。
比亚迪一边和供应商合作——比如仰望、腾势,用的Momenta方案,方程豹用了华为ADS,王朝海洋与大疆卓驭合作——一边正在通过自研降低成本。
比如首创的前视三目,包括两颗120°的广角 一颗30°的长焦,都是800万像素,可以实现10倍稠密点云,效果甚至堪比激光雷达。
再加上比亚迪所具备的规模化量产实力,整体成本降低了至少约30-40%。
这给比亚迪的“大杀招”提供了底气:尽管全系升级高阶智驾,售价却基本没有变化。
也就是说,买一辆高阶智驾的车,最低只需要6.98万元(入门A0级小车海鸥)。(转载勘误:实际上是7.88万,6.98万元车型虽叫智驾版,但仅有定速续航功能)
这意味着三张王牌一出,高阶智驾门槛骤然拉低——甚至不再成为门槛。
也意味着,入局较晚、智能化原本落后半步的比亚迪,自此补齐了最后一块短板。
2025年,智能化开卷
在内卷这条路上,比亚迪总是充当“鲶鱼”。
2023年2月,比亚迪喊出“油电同价”,用同等能耗和动力,但价格更低的车型宣战,那一年新能源与油车之间硝烟弥漫,打得难舍难分。
2024年2月,比亚迪把口号换成了“电比油低”,价格进一步下探,新能源汽车占领上风,彼此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旷日持久的价格战陷入拉锯当中。
今年2月,比亚迪祭出“全民智驾”的新招,行业内卷新方向已经明了。
在比亚迪之前,已有一位高阶智驾下探的玩家,那就是宝骏。
从去年9月,云海全系标配高阶智驾开始,目前的宝骏汽车,已全系标配大疆的“灵眸智驾2.0Max”,价格下探至10万级。
而在比亚迪之后,智能化内卷,即将从不同方向、不同维度掀起风暴。
在比亚迪前一天,长安先发布了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这个计划耗时打磨3年,构建起了”1 7 N”的技术架构:
以中央计算平台为核心,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云服务、智能安全、智能能源、智能制造七大技术域。
按照长安的计划,他们将在未来三年,推出35款智能网联汽车,2027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量产。
并且从今年起,长安将全面停止非智能化新车型的开发。
吉利也火速跟进,宣布将在今年3月初,发布其AI智能化战略布局。
小鹏把发力点放在了L3,何小鹏给出了时间表:
今年年中,小鹏将推出V6全新大版,也就是准L3能力高阶自动驾驶,在何小鹏看来:
这是全面超越FSD V13能力的开始。
到年底,小鹏将推出真L3级别的软件和硬件冗余能力的自动驾驶。
比亚迪这一拳,影响的不单的汽车行业,也带动了智驾相关的整个上下游链条。
就比如“天神之眼”-C用到的芯片,部分来自国产供应商地平线的征程6。
随着比亚迪的市值大涨,地平线的股价相比年初也大幅增长了70%左右。
况且真正从“少数人的智驾”,变成“全民的智驾”,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中,提供高阶智驾功能(不包括仅有L2功能的车辆)的不超过10%,几乎全部集中在20万以上价位。
但70%的销量,集中在20万以内的车型区间,绝大多数中国车主,还没有接触到高阶智驾。
一场更加残酷的内卷正在加剧,对于有智驾产品和能力的玩家,2025年必须面对用户、市场、舆论提出的尖锐问题:
智驾为什么不能标配?额外加价怎么证明物有所值?
也许,宣判“生死”的时刻,也会提前降临。
但可以确定的是,2025年在售的新车,没有智能驾驶,几乎就是“买来即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