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业界新闻

玩转DeepSeek 离不开一块优秀的SSD:致态TiPro9000舍我其谁!

人阅读 2025-02-17 17:46:35长江存储

最近,DeepSeek成为全球科技行业的焦点话题,各大科技厂商都在积极跟进、适配支持,从关系最密切的AI加速卡,到相关的硬件厂商、云服务厂商、智能计算厂商,甚至是手机、汽车厂商也纷纷拉关系“蹭热点”。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大企业怎么玩DeepSeek,那是他们的事儿,而要想在家用环境中体验DeepSeek,一是直接连接云服务,但受限于网速、延迟,尤其是眼下DeepSeek 太火爆,服务器根本应付不过来,经常无响应。

二就是本地部署,好处是零延迟、隐私无忧,但需要下载和运行大模型,参数越多性能越好、体验越佳。

这就不仅仅需要足够好的CPU处理器、GPU显卡,足够大的内存,很多人可能没注意的是,一块优秀的SSD硬盘也至关重要。

我们一直在说,这是一个海量数据爆发的信息时代,而硬盘正是数据的直接载体,无论存储还是读写都离不开。

当AI浪潮席卷而来,数据更是再次爆发式增长,大模型动辄几百上千亿参数,尤其是部署到本地端侧,无论对存储空间,还是对读写性能,都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不然很容易成为系统短板,再强的处理器、显卡,再大的内存也会被拖累。

存储空间方面,有赖于先进的闪存技术,包括更先进的制程工艺、更多的堆叠层数、更高的位数据密度,直接结果就是更大的SSD容量,可以容纳超大体积的完整大模型。

读写性能方面,有赖于强大的主控、高速的闪存传输接口和系统通道、高超的读写能效和可控的功耗水平,比如说新兴的PCIe 5.0。

如今在SSD存储领域,长江存储可以说是行业标杆,无论技术还是产品都走在前列,并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

随着AI、5G/6G、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时代的到来,闪存市场的需求正持续迅猛增长,长江存储3D NAND闪存产品注入了全新动力。

长江存储创新性的Xtacking晶栈闪存架构,通过在两块独立的晶圆上分别完成NAND存储阵列、CMOS外围电路,然后通过金属互联通道键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更高的存储密度、更快的I/O传输速度、更低的制造成本,可以说是在本地端侧部署、运行AI大模型的上佳之选。

如今,长江存储已经发展出了极为丰富的产品线,从企业用户到个人用户,从零售到OEM,都有众多优秀产品可选。

长江存储去年底刚刚发布的新一代旗舰致态TiPro9000,无疑就是个中优秀代表,尤其是首次支持PCIe 5.0,带来了性能上的全新飞跃,不但是我们一直在期盼的“完美SSD”,也最为适合本地部署DeepSeek。

致态TiPro9000 SSD首次采用了长江存储的新一代晶栈Xtacking 4.0闪存架构,而且是可靠的TLC颗粒,拥有更高的存储密度、更快的I/O速度、更高的品质可靠性,还搭配了DRAM缓存、智能SLC缓存机制。

致态TiPro9000 SSD的标称顺序读写速度高达14GB/s、12.5GB/s,而实测中甚至经常可以跑出14.5GB/s读取、13.7GB/s写入的好成绩。

当然,AI大模型的应用包含大量细碎小文件,因此随机性能也是至关重要,致态TiPro9000可以做到惊人的随机读取2000K IOPS、随机写入1600K IOPS。

对比一款PCIe 4.0 SSD,可以看到顺序读写性能轻松提升了一倍有余,随机读写性能也提升了10-20%。

因此,无论是大文件还是小文件的读写,致态TiPro9000这样的PCIe 5.0 SSD都更加得心应手。

除了基准性能对比之外,再看看致态TiPro9000实际运行DeepSeek R1大模型的速度,对比对象是一款PCIe 4.0 SSD。以上是测试平台、测试模型配置。

实测加载DeepSeek Distill三种不同参数规模的大模型,分别是32B(Q4_K_M) 18.49GB、14B(Q4_0) 7.96GB、8B(Q4_K_M) 4.58GB。

结果显示,PCIe 4.0 SSD分别耗时20.5秒、11.8秒、7.4秒。

致态TiPro9000则分别只需13.3秒、7.6秒、5.2秒,各自提速35.1%、35.6%、32.4%,效果显著,可大大节省宝贵的工作时间!

更惊喜的是,高性能的同时,致态TiPro9000的能效极高,只需一个简单的可拆卸被动散热片就能满足,实测最高温度不过64℃,不像很多同类产品甚至需要一个暴力风扇来主动散热才能压制。

此外,致态TiPro9000提供长达5年质保,1/2TB版本写入寿命分别高达600/1200TBW,充分展现了晶栈4.0架构的可靠性,可以长期放心使用。

致态TiPro9000目前的售价仅为1TB 999元、2TB 1649元,性能、性价比都极为出色,绝对是运行DeepSeek等AI应用的首选。

购买链接:京东(1649元)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LOT物联网

iot产品 iot技术 iot应用 iot工程

Powered By LOT物联网  闽ICP备2024036174号-1

联系邮箱:support1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