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业界新闻

5G独立专网红利进一步释放,工业企业自建5G网络还面临哪些挑战?

人阅读 2025-04-21 17:59:10

4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涉及到不少对于5G发展的相关数据和政策,其中明确提到“有序开展工业5G独立专网建设”,这是在去年年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提出“推进工业5G独立专网建设”后,主管部门再次提出推动5G独立专网建设。在5G商用近6年之际,大型工业企业自建5G独立专网的步伐越来越快,通过独立专网展现5G赋能垂直行业的成效也更加明显。不过,结合近年来全球各国5G专网建设的经验,笔者认为国内工业5G独立专网建设依然面临着多方面挑战,在业界对独立专网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面因素。

第一,5G独立专网频率的政策对整个无线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为工业企业提供专属的无线电频率是近年来海外推进5G专网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从德国首次实施以来,多个国家积极跟进,出台专门频率申请政策。

专用频率是发展5G独立专网的基本条件,但是,将无线电频率这一稀缺资源授予大量工业企业,可能产生频率碎片化的后果,毕竟大量的工业企业并非通信网络的专家。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国内一直未开放5G专用频率的申请。

随着经验积累,5G专用频率迎来突破,2022年11月,工信部给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发放了全国第一张企业5G专网的频率许可,这是目前已知的国内第一张企业5G专网的频率许可,成为5G专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商飞所获得的专网频率为5925~6125MHz和24.75~25.15GHz,是工业无线专用的频段。

其中,5925~6125MHz为6GHz频段范畴,6GHz频率资源是无线领域争夺的焦点之一,尤其是无线局域网WiFi和IMT(国际移动通信)系统之间的争夺,在WiFi 6E和WiFi 7出台后,由于WiFi 6E和WiFi 7希望将频段使用范围扩大到6GHz频段上,对于6GHz频段的博弈加速。

此前,对于6GHz(5925-7125 MHz)频段,各国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直接决定了WiFi 6E和WiFi 7与5G争夺的命运。这些政策主要集中是否将该频段作为非授权频段允许WiFi接入,包括在三种方案:

(1)6GHz全部(5925-7125 MHz)作为非授权频段可供WiFi使用

(2)6GHz中部分(5925-6425MHz)作为非授权频段可供WiFi使用

(3)6GHz全部(5925-7125 MHz)作为授权频段给蜂窝网络及其他授权接入

对于WiFi玩家来说,第一种方案是最理想的方案,可以使用1200MHz连续频率;第二种方案可以使用500MHz连续频率,基本能够满足目前规划的需求;第三种方案是最不希望出现的,这意味着WiFi 6E和WiFi 7扩展至6GHz的计划无法实现,商用的可能性很小。

然而,国内政策似乎更加支持6GHz用于移动通信系统。2023年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62号)明确规定,6GHz频段中的6425~7125MHz全部或部分频段的移动业务确定用于国际移动通信(IMT),也就是未来的5G/6G系统。

规定出台后,6GMHz频段中5925~6425MHz之间的频段范围是否能为Wi-Fi系统所用也存在疑问。不过,在明确商飞后的5925~6125MHz频率后,剩余的频段只有6125~6425MHz,如果这一频段被划分成非授权频段,那么Wi-Fi的频段瓶颈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如果被划分为授权频段,那么Wi-Fi设备在国内使用时将彻底无法使用6GHz频段。

从当前情况看,5925~6125MHz频率用于5G专网已成既成事实,接下来5G专网频率政策如何制定,对于整个无线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5G独立专网海外供应商群体已形成,国内这一群体是否快速扩大?

全球5G专网产业生态逐渐完善,尤其是设备和系统领域,一些新的玩家对这一市场布局已久。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商、IT厂商、互联网巨头、制造业巨头、Open Ran等企业都对此寄予厚望。

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商本身是移动通信建设和运营的专家,这些群体提供5G专网方案是水到渠成的选择。与以往各代移动通信不同的是,互联网巨头和制造业巨头也纷纷入局,通过垂直行业积累、云计算能力、低成本设备等优势,大幅降低5G专网的门槛。

制造业巨头最为典型的是西门子,该企业在2023年推出了5G专网产品,该产品是一个全套的系统,包括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的所有组件,笔者曾在此前的研究中提过,西门子这一5G专网解决方案运行在自己的工业电脑上,它在市场上以OT级和对中小企业友好而闻名。在西门子看来,它的5G专网解决方案相对其他方案优势明显,适合恶劣的工业环境下运行,而且非常紧凑、对用户非常友好。

互联网巨头比较典型的是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等互联网云计算公司。例如,AWS推出了面向企业5G专网的解决方案AWS Private 5G,这是AWS的一项新的托管服务,旨在让企业能够非常便捷地自建5G专用网络,其特点是预集成,AWS提前将5G专网所需的小基站射频单元、服务器、核心网和接入网软件进行集成,客户不需要花费时间再配置,设备上电后即可实现网络部署,整个过程中更多是客户自行部署和通过AWS云端平台自行配置,类似于DIY的部署模式,企业只需几天时间,即可采购、部署和扩展5G专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5G专网部署的门槛。

不过,国内这一领域的供应商群体相对窄一些,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厂商和部分IT设备厂商在推进专网建设。国内制造业企业还没有出现类似于西门子这样的群体,能够提供制造业专网服务;此前,阿里达摩院和阿里云推出基于云原生的5G专网,但可能受限于国内没有开展5G独立专网的因素,并未形成规模化部署,其余国内互联网和云厂商并未推出类似的5G专网产品。

在5G独立专网政策的驱动下,更多专网牌照发放,笔者认为会有一些厂商入局5G专网系统和运营领域,对标海外的专网服务群体,很多非通信类厂商可能入局。不过,相对于公网市场,专网市场空间有限,最终留下的玩家数量不会太多,未来会有一轮优胜劣汰的过程。

第三,5G独立专网成本收益的问题,是否会让这一领域发展不及预期?

在5G商用开始几年中,国内业界对于发放5G独立专网牌照的呼声较高,希望能够尽快实现落地。不过,随着5G虚拟专网在各行业的落地,行业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业界对5G规模化应用的认识更加深入,5G应用成本收益导向也更加清晰。在此基础上,相关厂商对此更加理性,在政策红利释放情况下,是否会实现大规模部署还不确定。

从海外经验来看,5G专网并非都是正面反馈,发展过程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以德国为例,近日,德国联邦交通与基础设施部的一次咨询会上,来自德国工业、科研、协会和公共部门的利益相关者强调了5G和6G在工业环境中应用的障碍。他们指出,缺乏专业知识、5G设备和芯片短缺以及经济不确定性是阻碍因素。大多数与会者表示,目前垂直应用对5G的需求尚未达到预期,截至今年3月份,专用网络的频率分配仅为462个,一些利益相关者指出,目前许多公司的价值创造流程并不需要5G的技术能力。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5G独立专网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一些龙头企业有充足预算、场景丰富,可能会选择部署自己可控的独立专网,但在投资应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回报率的评估。当然,5G独立专网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为更广泛的场景提供支撑,例如中国商飞在5G独立专网基础上,开发了商飞大脑、工业元宇宙、天枢、天体、天镜、天眼等产品,为企业提供数据采集,柔性执行智慧检测、视觉管控等可复制的工业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还成立商飞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将进一步为行业赋能。这类赋能、撬动型的贡献虽然无法量化,但会对企业整体发展带来提升。从一定程度上说,间接的带动作用大小对于5G独立专网部署的速度和规模形成重要影响。

第四,5G独立专网与运营商基于公网的5G虚拟专网之间的关系

最新数据显示,5G应用已融入我国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0个,案例总数超13.8万个,“5G 工业互联网”全国建设项目超1.85万个,累计遴选700家高水平5G工厂。当然,这些应用更多通过5G虚拟专网展开。

针对5G独立专网,不少从业者提出该模式对于电信运营商形成一定程度冲击。当然,短期内具备部署5G专网能力的工业企业数量有限,对于5G虚拟专网影响有限。但是从中长期看,随着专网解决方案的成熟,一些轻量化、低成本的系统问世,更多中小型工业企业也可以采用5G独立专网,对于运营商来说会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依托专网作为入口,推进云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ICT解决方案在行业应用。这将倒逼运营商进行创新和转型,加大对5G独立专网的供应,并提供综合性ICT解决方案。

在笔者看来,未来5G独立专网对虚拟专网虽然有一定替代性,但在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下,两者之间互补性更明显。虚拟专网依托运营商部署的无处不在的网络基础设施,能够保证企业随时随地接入网络,部署速度更快。例如,2022年5月,宁德时代部署了全国覆盖范围最广的5G专网,该专网横跨全国6省8市40个厂区,总面积近500万平方米。类似的企业如果有全国广泛分布的众多厂区,自行部署5G独立专网,就需要部署多张网络,采购大量设备和平台,这种情况下或许以独立专网 虚拟专网配合的形式更为合适。

笔者曾跟踪过西门子5G专网方案,除了提供独立专网一整套系统和解决方案外,西门子也和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动5G网络切片的转售,形成B2B2B商业模式,扩大虚拟专网的应用。

当然,虽然5G独立专网部署面临着多方面挑战,但毕竟独立专网政策在不断松绑,5G独立专网渐行渐近,2025年应该形成一些工业5G独立专网落地,进一步丰富5G赋能实体经济的案例。


LOT物联网

iot产品 iot技术 iot应用 iot工程

Powered By LOT物联网  闽ICP备2024036174号-1

联系邮箱:support1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