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比亚迪卖得猛、就怕比亚迪还能省
一个学霸富二代,竟然还是省钱标兵。
现在比亚迪每发布一季度财报,都在刷新最好纪录,这不,2025年第一季度来了——
单季营业收入1704亿元,同比增长36.35%,再次超越特斯拉同期表现;三个月累计交付100万辆,同比增长59.81%,相当于每分钟能卖出7台车。
但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在这营收和交付规模暴涨的背景下,除去需大力投入的研发费用,比亚迪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合计和去年基本持平,所占营收比例下降了24%以上,增收但不增开支,展现出惊人的成本开支把控水平!
正因如此,比亚迪在第一季度净利润达到92亿元,比去年同期翻了整一倍。
令人感慨,最能卖车、最能赚钱的比亚迪,竟然还是省钱一把好手。
真真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比亚迪交出最好一季度财报
比亚迪的第一季度财报,关键指标可以这样来看:
营收层面,比亚迪一季度收入1703.6亿元,同比增长36.35%,大致计算,这一收入水平相当于每天入账19亿元。
如果拿一季度新势力销冠——小鹏来衡量,比亚迪21天就能赚够小鹏2024年全年的收入;同时,比亚迪这一季度的整体收入,仍高于同期特斯拉的193.35亿美元(约1411.5亿元)。
毛利层面,比亚迪一季度毛利为341.85亿元,同比增长32.1%;公司整体毛利率为20.07%。
支出方面,比亚迪正在将更多资源向研发倾斜,一季度的研发费用为142.2亿元,同比增长34%,占总营收比重的8.35%,相当于每天为研发烧掉1.6亿。
而另外“三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加起来也远不及研发一项,总计91.79亿元,占营收的5.39%,这一比例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4.42%。
由于对费用的进一步把控,比亚迪的净利润再次刷新一季度纪录,净利润为94.43亿元,同比增长97.97%,相比去年同期几乎翻倍。
据坊间的粗略算法,平均下来每天约净赚1亿元,每分钟赚7.3万元。
即便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比亚迪的归母净利润仍有81.72亿,同比大涨117.80%。
现金层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比亚迪的现金及等价物为1174.07亿元,同比增长35.27%。
不过在一片上涨指标中,还有一项下降数据,就是经营活动现金流为85.81亿,同比下跌16.1%。
总体而言,比亚迪在今年首季迎来“开门红”,交上了一份最好的一季度财报。
比亚迪在财报当中解释,业绩实现增长,主要是新能源汽车业务增长所致。
今年以来,比亚迪一季度每月销量均超越30万台;前三个月累计销量为100.08万辆,同比增长59.81%,相当于每分钟交付7辆车。
对于550万辆的全年目标,比亚迪在“淡季”背景下,已经完成了18.2%的进度,再创同期历史新高。
而海外市场增速更加明显,一季度海外销量达到21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20%,占总销量的两成。
能赚钱,更能省钱
今年最早宣布开启竞速的那批车企里,依然有比亚迪。
但不同于去年,“电比油低”口号下的价格屠杀,今年已经可以明显感知到,内卷已经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了。
比亚迪是怎么做的呢?概括来说,就是取长补短。
一方面,比亚迪正在极力发挥自身优势。
比亚迪最早就是做电池起家,最大的优势也必然是电动化,三电零部件均由比亚迪自研开发。
最新的进展,是比亚迪发布超级e平台和“兆瓦闪充”两大成果。
超级e平台是在去年的e平台3.0 Evo(800V)基础上,打造出的全球首发电动车全域千伏架构,平台内部核心三电系统全面升级。
比亚迪为此重新设计了刀片电池电芯,闪充电池通过重构正负极离子通道,实现了1000A充电电流和10C倍率。
加上自研业内首发的1500V碳化硅功率芯片,充电功率提升到1兆瓦,补能速度上,可以实现5分钟补充400公里续航,和加油一样快,真正实现“油电同速”。
另一方面,就涉及到比亚迪更独特的优势——对成本的把控。
比亚迪的省钱路径,大体可以分这么几块:
首先是具备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
对于上游供应链的资源,比亚迪通过参股等方式参与,能保障原材料供应稳定,避免价格波动影响。
而中游的零部件和整车制造,也是受益于之前的电池制造积累,比亚迪掌握了至少70%的零部件自主生产,覆盖了“三电”、半导体、模具等关键领域,大幅降低了造车成本。
包括下游的基础设施、汽车服务和后市场,比亚迪也进行全覆盖布局,因此在全产业链具备强大的集成优势和话语权。
第二点,和比亚迪打好的交付基础有关,百万级的销量形成规模化生产,能显著降低单位成本,卖得越多省得越多。
并且,更多的交付带动规模化效应,让比亚迪在产品定价上能更具主动性。
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关键技术的创新迭代,例如刀片电池通过提高空间利用率简化工艺,DM-i混动系统通过集成化设计,减少零部件数量和重量等等。
而这恰恰是比亚迪没有省,也是最不能省的部分——研发。
所以,比亚迪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在大把投入研发补足潜在短板,就比如智能化进展。
通过自研 与外部供应商合作,比亚迪以三个版本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打破了高阶辅助智驾20万元级门槛,宣告“科技平权”时代开启。
不过,会省钱的另一面,也有比亚迪至今还没有撕掉的“隐痛”。
打造“高端化”是比亚迪的执念之一,比亚迪初期是从中低端市场进攻,之后更被贴上“网约车”标签。
因此,随着盘子越做越大,比亚迪开始有野心、也有能力开拓高端市场。
比亚迪以定位不同价格区间的仰望、腾势、方程豹品牌,向高端市场渗透。不过,对比其他30万元以上的品牌来说,比亚迪目前的话语权还不算太多。
拿最新月销举例,腾势3月交付12620辆,同比增长22.8%;方程豹3月交付8051辆,同比大涨126.8%;而仰望品牌月销为133辆。
且从单车均价来看,即便一辆高端品牌车型定价在30万以上,比亚迪的第一季度单车均价还是16.9万元。
改变用户形成的长期心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品牌溢价还需要时间来沉淀。
但不管怎么说,比亚迪这个省钱能力,车圈里现在还没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