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数字经济时代支付基础设施
数字人民币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支付基础设施,推广是大势所趋。基于数字人民币特性,用户支付习惯和移动支付市场格局或迎重塑机遇,各类厂商的积极参与有望为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应用带来更多想象空间。数字人民币具备跨境使用的技术条件,未来也有望由零售领域延伸至跨境支付领域,结合先发优势强化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伴随数字人民币应用持续推进,相关产业链有望持续受益,建议关注硬钱包制造、收款设备&受理终端配套改造、商业银行系统建设、安全保障技术相关服务商。
数字人民币e-CNY:数字经济时代的支付基础设施,推广大势所趋。法定数字货币是提升效率、降低支付成本、加强政府中心化管理的更好方式,在货币发展客观规律、支付环境变化与数字技术升级等多重趋势下,法定数字货币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支付基础设施,推广大势所趋。我国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命名为e-CNY,数字人民币定位为数字经济时代零售支付基础设施,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目前e-CNY试点稳步推进,2021年推广应用提速。
运营&技术体系:中心化管理、双层运营架构,七大特性+混合架构打开应用空间。e-CNY的定位是对流通中现金(M0)的部分替代,兼具现金与电子支付的优点并更进一步,采用中心化管理和发行层和流通层双层运营体系。e-CNY具有七大应用特点:兼具账户和价值特征、不计付利息、低成本、支付即结算、可控匿名、安全性、可编程性。数字人民币不预设技术路线,支持混合技术架构意味着围绕e-CNY技术特性有望诞生更多应用创新场景,这些场景有望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遇。
定位演进:有望由零售领域延伸至跨境支付,提升跨境结算效率、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目前SWIFT与中国跨境支付系统CIPS、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共同构成我国跨境支付体系,同时也是国际通用金融报文服务标准。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推进最为领先,其银行账户松耦合、支付即结算等特性或可助力人民币跨境支付降低对SWIFT系统的依赖,提升跨境结算效率,结合先发优势有望强化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据央行《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数字人民币具备跨境使用的技术条件,但当前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零售支付需要,目前跨境支付场景研发测试正在有序推进。
用户习惯、市场格局或迎重塑,场景应用商业潜力大。1)软钱包:数字人民币APP运营主体多元化,软钱包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使用体验逐渐接近现行电子支付工具,作为支付流量入口可助力商业银行拓展零售端支付市场份额,商业银行也有望围绕数字人民币支付入口推广更多的增值服务。2)硬钱包:硬钱包基于安全芯片等技术实现数字人民币相关功能,我们认为无论是卡式、手机终端、可穿戴设备等其他硬钱包形态,均存在重塑用户使用习惯、移动支付市场格局的机遇,相应制造商、服务商有望积极参与以争取把握新的流量入口和运营场景,为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应用带来更多想象空间。3)冬奥会成为e-CNY推广关键节点,未来场景化应用有望持续开拓,期待第三批城市试点带来的投资机遇
数字人民币e-CNY:数字经济时代的支付基础设施
数字人民币推广大势所趋,打造数字经济时代支付基础设施
法定货币数字化是货币发展客观规律,数字人民币是数字经济时代支付基础设施。目前,手机支付已占主要比重,从使用习惯和管理成本视角看,法定货币现金存在数字化需求。2020年末,中国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8.43万亿元,持续保持增长。据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中国支付日记账调查显示,手机支付交易笔数、金额占比分别为66%和59%,现金交易笔数、金额分别为23%和16%,银行卡交易笔数、金额分别为7%和23%。
另一方面,现金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其设计、印制、调运、存取、鉴别、清分、回笼、销毁以及防伪反假等诸多环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使得法定数字货币成为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工具。
央行2021年7月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指出,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建设适应时代要求、安全普惠的新型零售支付基础设施,为数字人民币体系进行定位。目前通用的电子支付均是基于账户体系,数字钱包中的金额不具备法币的无限法偿性,并且当前第三方电子支付手段的安全性、对用户隐私信息保护作用相对有限。在货币发展客观规律、支付环境变化与数字技术升级等多重趋势下,法定数字货币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支付基础设施。
概念:狭义的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是指纯数字化、不需要物理载体的货币。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是法币的数字化形式,基于国家信用且通常由一国央行直接发行的数字货币,以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为表现形式。
从技术上来说,法定数字货币是提升效率、降低支付成本、加强政府中心化管理的更好方式。
央行推出数字人民币有助于强化货币流通监管以及政策执行有效性,未来或可成为补充的货币政策工具。根据姚前在《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影响》所说,数字人民币在发行环节可设置“前瞻条件触发”机制,预设政策导向条件,来实现货币精准投放、实时传导以及提高逆周期调控效率,避免货币“脱实向虚”。央行数字货币通过加载智能合约实现可编程性,对财政补贴、赈灾资金、养老金发放的时点与流向加以限定,保证专款专用。政府公开信息更加透明,并且央行数字货币带来的垂直化支付,可以使纳税行为、医保、社保支付更加高效。
世界多国积极推进央行数字货币,中国在主要经济体中领先。一方面,现金的功能和使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加密货币特别是全球性稳定币发展迅速对金融体系带来挑战,使得各主要经济体均在积极考虑或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发。根据BIS,截至2020年末,积极从事CBDC工作的央行占比高达86%,约60%的央行正在进行概念验证或实验,14%的央行正在推进试点工作。
2022年3月9日,白宫官网正式发布公告表示,拜登总统将签署关于确保数字资产负责任创新的行政命令,该行政令包含“探索美国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将研究和开发潜在的美国CBDC视为符合国家利益。
我国在CBDC的研究和测试工作走在全球前列,并持续坚定推进该项工作。根据央行2021年7月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试验已基本完成顶层设计、功能研发、系统调试等工作,正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的原则,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试点测试。
2020年前,我国e-CNY处于理论探索与研发设计阶段。201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专门成立研究小组研究法定数字货币,2016年央行成立专门的数字货币研究所,2019年末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北京冬奥会场景开展试点测试。
2020年开始,政策不断完善,e-CNY试点范围不断扩大。2020年4月起,e-CNY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冬奥会场景开启封闭试点测试,后续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应用场景不断丰富。2020年11月后,新增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6个试点。
2022年1月,央行推出的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在各大应用商店上架;2月,央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指出要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
e-CNY试点稳步推进,2021年推广应用提速。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启动试点测试,经过2020年与2021年上半年不断研发推广,截至2021年6月30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132万个,开立个人钱包2087万余个、对公钱包351万余个,累计交易金额约345亿元。截至2021年10月22日,数字人民币已开立个人钱包1.4亿个,企业钱包1000万个,累计交易额接近620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1亿个,交易金额875.65亿元。
数字人民币APP上线后迎来高热度。2022年1月4日,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上架各大安卓应用商店和苹果App Store,但注册使用仅面向11个地区的用户,试点城市包括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及冬奥会场景(北京、张家口)。截至2022年1月17日20时,在主流手机应用市场下载量已超2000万次,在苹果APP Store无法查看具体安装量,但在财务类APP排名前十。
设计原则&运营体系:定位M0兼具电子支付优势,双层架构运营、中心化管理
我国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称为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命名为e-CNY,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e-CNY属于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其本质是人民币的数字形式,依然是货币。e-CNY采用的方式是:以账户松耦合(兼具账户与价值特征)的方式投放,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并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和双层运营体系,同时建立在“一币两库三中心”的运行框架基础上,通过可控匿名的原则和100%的准备金制度,未来将与实物人民币长期共存。
e-CNY的定位是对流通中现金(M0)的部分替代,本质是实现纸钞数字化,兼具现金与电子支付的优点并更进一步。
e-CNY具备流通中现金(M0)无须账户即可实现资金转移、不计付利息、匿名性等特点,且针对现钞与硬币存在容易匿名伪造,存在洗钱、恐怖融资等风险、大额不便于携带的问题,从技术上实现匿名可控、可编程性、可追踪性以及便携性强等现钞无法实现的优点。
e-CNY具备电子支付工具成本低、便携性强、效率高、不易伪造等特点,且与电子支付相比,数字人民币本身具备价值特征,具有强大的国家信用支撑;相比电子支付中支付宝和微信需要绑定银行卡的情况,e-CNY不需要绑定银行账户,而是采取账户松耦合的投放方式,即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因此信息流和资金流高度统一,支付即结算,省去了后台清算、结算等环节;相比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支付,e-CNY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保证央行的中心管理地位。
e-CNY采用中心化管理,双层运营体系包含发行层和流通层。e-CNY通过二元体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实现投放与回笼。央行负责数字人民币发行、注销、跨机构互联互通及钱包生态管理服务,商业银行与其他运营机构负责数字人民币流通服务与零售环节管理。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商业机构需向央行100%缴纳准备金,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
“双层运营”巩固了央行在数字人民币发行的中心化管理地位,为数字货币提供无差别的信用担保;同时也可以避免央行直接面向C端带来“金融脱媒”,有效利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量基础设施和渠道体系。
发行层: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发行体系的核心要素是“一币、两库、三中心”。一币是指由央行担保并签名发行的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两库是指中央银行发行库和商业银行银行库;三中心是指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分别承担数字货币权属信息登记、负责身份信息管理,实现可控匿名以及分析各种指标、风险防控等功能。
流通层:指定“6+1+2”家运营主体,呈现多元化。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指定“6+1+2”家运营机构,包括七家银行与两家第三方支付巨头:银行包括此前已经开展试点的工、农、建、中、交、邮储六大国有行以及新增股份制银行的龙头招行,两家第三方支付巨头是网商银行(支付宝)与微众银行(微信支付),各个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在限额范围内设置具体限额。开通钱包后,可支持充值银行扩充到35家银行,除以上九家外还包括其余股份制银行、部分城商行、农商行与农村信用社。
技术特性:七大特性+混合架构打开应用空间
e-CNY的核心技术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交易技术、安全技术、可信保障技术。
安全技术:包括基础安全技术、数据安全技术和交易安全技术三个层面,保证终端安全、数据传输与存储安全与交易过程安全。
交易技术:通过交易技术实现法定数字货币e-CNY的在线交易和离线交易功能。
可信保障技术:为e-CNY发行、流通、交易提供安全、可信的应用环境。
数字人民币支持混合技术架构,围绕e-CNY技术特性有望诞生更多的应用创新场景,这些场景有望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遇。央行采用双层架构运营,让商业银行来面向多元化的流通领域,央行在对接商业银行时,采用技术中性原则,支持混合架构,不预设技术路线。央行主要在系统底层做相应的支持并设定一系列的使用规范。因此只要满足央行层面的技术要求,众多商业银行等运营机构、社会各类主体都可以参与到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开发中来,基于数字人民币的七大特性有望开辟海量场景应用。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院院长穆长春在2019年9月的关于e-CNY的公开课中表示:央行层面将保持技术中性,不预设技术路线,也就是说不一定依赖某一种技术路线。央行会设立特定指标门槛,比如需要满足的高并发指标,其他由商业银行等运营主体自行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2020年在采访中也曾表示:中央银行最好不要预先设定或者认定某种技术路线,因为技术在不断更新。
根据央行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究进展白皮书》,e-CNY具有七大应用特点:兼具账户和价值特征、不计付利息、低成本、支付即结算、匿名性(可控匿名)、安全性、可编程性。我们认为兼具账户和价值特征、支付即结算、可控匿名及可编程性是e-CNY区别于实物人民币及电子支付工具的主要特点。
1)兼具账户和价值特征:e-CNY与银行账户松耦合,可以不依赖银行账户进行资金转移。e-CNY兼容基于账户、基于准账户、基于价值等三种方式,采用可变面额设计,以加密币串形式实现价值转移。基于账户是用户注册并完成实名认证后形成的“账户”;基于准账户是未完全实名但可以满足基本支付;基于价值则是在硬钱包中存储的加密币串以及软钱包中的数字人民币表达式,仅基于实际的价值属性进行交换。
2)支付即结算:e-CNY与银行账户松耦合,可以不依赖银行账户,基于数字人民币钱包进行资金转移,可实现支付即结算,优化多方结算模式环节效率及手续费。
目前银行卡支付以四方结算模式为主,四方模式包含发卡行、收单机构、清算机构、商户。消费者向商户刷卡支付,商户需要承担刷卡手续费,信用卡的手续费约为交易金额的0.6%(不设上限),商户缴纳的手续费在银行(发卡行)、收单机构与银联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比例大体上为7:2:1。
e-CNY支付即结算的特性使得债权转移直接在商户和消费者间完成,不需要经过收单机构、清算机构等,这将打破原有支付产业链的清算逻辑,有助于降低中间手续费率。由于e-CNY不收取兑换手续费,对于商户来说支付成本有所下降,同时结算的实时性也可以提升商户资金运转效率。
在低交易成本的诱惑下,商户主动推广e-CNY的概率较大。央行数字货币研究院院长穆长春表示“对于运营机构和服务机构与商户之间的费用,由双方以市场化的方式决定”,我们判断数字人民币体系下的商户结算费率大概率会低于传统电子支付模式,商户在成本驱动下推广数字人民币收款方式的积极性有保障。
3)可控匿名:e-CNY遵循“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溯”的原则,助力央行强化货币流通监管力度。当前移动支付工具是与银行实名账户体系相绑定的,无法满足像纸币纸钞一样匿名支付的要求。e-CNY具备可控匿名性,既要满足小额匿名支付需求,又要满足对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更为有效的打击的需要。按照当前e-CNY双层运营模式,或采取央行数字货币交易系统独立运营,对可疑交易首次定位,并下发异常信息到运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进行协查并复核上报的方式来实现。
此次上线的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对钱包进行分类管理,满足可控匿名性需求。钱包按照申请人实名程度强弱分为四档,其中一类钱包实名程度最高、无交易限额,四类钱包无须实名登记、只需手机号注册,从而实现与银行账户松耦合,技术上实现小额匿名。
4)可编程性:e-CNY通过加载不影响货币功能的智能合约实现可编程性,有望开拓众多场景化应用。在确保安全和合规的前提下,根据交易双方商定的条件或规则进行自动支付交易。智能合约具备透明可信、自动执行的优势,与e-CNY结合后可应用于条件支付、约时支付等过去无法实现的业务场景中,这是纸币及其他电子货币所不具备的。当e-CNY加载智能合约后,可以建立起一种信任机制,同时也可以提升资金管理效率。
例如,在专项补贴发放场景中智能合约可保证款项快速直达补贴对象,实现专款专用;目前数字人民币App内的红包就是加载了智能合约的,红包需要在特定商户且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可转增他人或兑换成数字人民币;又如租房押金、预付费会员卡场景,实现用户资金无法被挪用的保护作用。
定位演进:有望由零售延伸至跨境支付,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分为零售型CBDC与批发型CBDC,当前阶段我国央行数字货币e-CNY定位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其推出立足国内支付系统的现代化,充分满足公众日常支付需要,进一步提高零售支付系统效能,降低全社会零售支付成本。
零售型CBDC面向公众发行并用于日常交易,根据与中间部门合作的方式又可分为直接型、间接型与混合型,应用场景主要为居民与公司间的零售交易。
批发型CBDC主要面向商业银行等机构类主体发行,多用于大额结算。目前投入使用的批发型CDBC项目主要是新加坡Ubin项目与加拿大Jasper项目,应用场景主要为金融机构间的结算与清算。
长期看,数字人民币有望由零售领域延伸到跨境支付领域,提升跨境结算效率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根据央行《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数字人民币具备跨境使用的技术条件,但当前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零售支付需要,定位新型零售支付基础设施。长期看,数字人民币银行账户松耦合、支付即结算等特性十分利于跨境支付场景应用,央行提出将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倡议,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领域的适用性,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竞争力。
现行支付清算体系包含交易、清算、结算三个标准化过程。1)交易过程包括支付指令的产生、确认和发送,其中支付指令可以是纸质形式、磁介质及电子形式。对于国际汇款业务中的电子形式支付指令,通常以派发加押电报、电传或SWIFT的方式指示汇款。2)清算过程包括收付款客户的开户机构之间交换支付指令及计算待结算的债权债务。3)结算过程包括按照清算数据进行会计处理,完成账户之间资金划拨,人民币通过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进行结算。
国际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包括:国际间通用的传递支付指令的电讯系统,和各国主导的本国货币跨境清算系统两大部分。电讯系统方面,国际上一般使用SWIFT来完成跨境支付指令传递。各国的跨境清算系统,典型的有美元跨境清算系统CH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如果国际汇款收付账户所属银行是系统直接参与者,则可以直接通过跨境清算系统进行清算,如果账户所属银行是间接参与者,则需要通过传递支付指令的电讯系统向直接参与者发送指令完成清算。
SWIFT作为跨境支付指令通信主渠道,其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地位难以撼动。SWFIT全名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SWIFT),其本质是金融报文服务系统,用来完成金融信息传递工作,并不参与债权债务的计算及结算时资金的划拨。当前SWIFT的电文格式已经成为国际标准,支持全球90多个支付系统。网络效应和转换成本使得SWIFT的地位难以撼动。
SWIFT与中国跨境支付系统CIPS、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共同构成我国跨境支付体系。CIPS直接参与者可以直接进行清算,而间接参与者需要先通过SWIFT传递支付指令到CIPS体系直接参与者,才能实现跨境支付清算。
SWIFT虽为政治中立的非官方专业组织,但在特定国际事件发生时或存在官方立场。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外汇交易都以美元为结算单位,美国的CHIPS系统在全球跨境支付清算体系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对SWIFT也具有重要影响力。2012年3月SWIFT停止对被欧美制裁的伊朗四大银行提供电讯服务,2022年2月美国和欧盟、英国及加拿大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禁止俄罗斯的几家主要银行使用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国际结算系统,作为针对俄罗斯的最新制裁手段。如何减少对SWIFT体系的依赖成为必要课题。
除了依赖SWIFT体系之外,目前的跨境支付也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比如当前的一笔电汇通常需要2-5个工作日到账,在手续费上通常收取汇款金额千分之一的手续费,外加150元的电讯费。
e-CNY银行账户松耦合、支付即结算的特性,或可助力人民币跨境支付降低对SWIFT系统的依赖,提升跨境结算效率,先发优势强化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数字人民币具有支付即结算的特性,理论上可以越过清算的环节实现“T+0”结算;另外,e-CNY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进行资金转移,从而减少对银行账户的依赖。未来可以考虑境内外企业直接在境内e-CNY运营银行注册数字钱包,当需要进行跨境支付时由e-CNY运营银行提供服务,直接将资金划拨到对方的数字钱包中,从而降低对国际电讯及清算系统的依赖度。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推进最为领先,先发优势结合数字人民币本身特性有望强化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场景研发测试正在有序推进。2021年3月,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对外表示,金管局正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研究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的技术测试,并做相应的技术准备。2021年6月,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将推动深化央行数字货币(CBDC)使用的研究。央行在《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究进展白皮书》中提出,未来人民银行将积极响应二十国集团(G20)等国际组织关于改善跨境支付的倡议,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领域的适用性。
用户习惯、市场格局或迎重塑,场景应用商业潜力大
软钱包体验接近现行电子支付,硬钱包有望重塑用户习惯和市场格局
e-CNY相比现钞更便捷,相比于电子支付有更强大的信用背书且具有一定的匿名性,我们认为e-CNY将是电子支付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e-CNY作为法定数字货币,区别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工具”的定位,与现行电子支付方式并不冲突。伴随数字人民币支付使用率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等各类运营主体有望开展更多增值服务。
根据央行的定义,软钱包是基于移动支付APP、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应用程序接口(API)为用户提供服务。此次在各大手机应用商城上线的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就是软钱包的一种典型应用形式。
数字人民币APP功能满足基本使用需求,使用体验逐渐接近现行电子支付工具。此次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提供扫码支付、亮码收付款、通过手机号或钱包编号完成转账、钱包与运营银行之间资金互转等功能,可满足日常支付、转账、充值、收单需求。
子钱包关联丰富应用场景,后续扩容可期。在九家运营主体开立的数字钱包是母钱包,在母钱包下可选择商户开通对应的子钱包,子钱包不会向商户传递用户实名信息,有效保障用户隐私安全。APP内现有子钱包50个,涵盖购物、出行、生活、旅游、其他五大类别,关联京东、滴滴出行、腾讯视频、北京一卡通等商户。未来数字人民币或可通过子钱包推送或者平台直连方式助力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的资源互通共享并利用自身优势促进资源整合,构建起数字人民币生态。
数字人民币软钱包作为支付流量入口,可助力商业银行拓展零售端支付市场份额,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商业银行通过数字人民币支付参与小额高频支付场景,有望打破第三方支付机构垄断地位,围绕数字人民币支付入口推广更多的增值服务,推进数字人民币生态场景建设。
同时,数字支付在流通与支付场景中会产生多维度的大数据,过去这些数据主要留存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伴随数字人民币不断推广使用,商业银行可利用数字人民币在高频支付场景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客户的画像与行为分析,例如可以提高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的准确性与评判维度的丰富性,亦可向其他机构进行能力输出、进一步打造开放银行。
硬钱包:双离线支付有望重塑用户使用习惯和移动支付格局。
多年前曾有声音认为NFC将成为主流支付习惯,而自2011年条码支付线下落地推广以来,“扫一扫”已成为绝大多数用户移动支付习惯,移动支付市场也由微信、支付宝占据多数份额。我们认为条码支付成为主流,既有用户移动支付习惯教育成本因素,也有线下收款硬件设备支持更加普及等现实因素。
当前阶段,用户移动支付习惯已培养完成,收款硬件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也大大强于十年前,基于数字人民币“双离线支付”的技术特性,用户移动支付习惯有望进一步改变。
APP适配硬钱包上线“贴一贴”、“碰一碰”功能。目前数字人民币APP“贴一贴”功能支持手机与硬件钱包数字人民币转入、转出、查询等功能,“碰一碰”支持手机与POS机或其他手机相互触碰完成收付款交易,未来或将出现更多硬件形式的数字人民币钱包。
“碰一碰”式支付无需打开手机解锁-打开App-主扫或被扫,一方面可以便捷实现支付, 另一方面也有望重塑用户使用习惯,甚至为移动支付市场格局变化带来新的机遇。
硬钱包定义:基于安全芯片等技术实现数字人民币相关功能,依托 IC 卡、手机终端、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等为用户提供服务。常见硬钱包主要包括卡式硬件钱包、手机移动端硬件钱包与智能穿戴设备硬件钱包三种,与之配套的商户收款设备也具备相应用能。
卡式硬件钱包价值量相对较高,老年人使用、个性化文创内容设计等有望催化需求。卡式硬件钱包按照功能丰富程度可分为普通卡、可视卡、全功能卡等种类,智能卡硬钱包的成本是银行IC卡的5倍以上,其中可视卡与全功能卡的成本相对更高。考虑到老年人对手机移动支付使用的学习成本,以及文创内容等个性化要素在卡式硬钱包上的呈现,我们认为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商业机遇值得期待。
普通卡类似于传统的银行IC卡,可以插入终端机或者NFC接触完成付款,但无法主动收款。
可视卡是在普通卡基础上加装电子纸显示屏,在支付时可查看余额、剩余使用次数等信息,但同样无法完成主动收款,并且是无源的,通过支付时非接进行供电。
全功能卡是在可视卡基础上根据需要加装按键、蓝牙、可充电电源、生物识别等模块,可完成收付款功能。
社保卡等“一卡多应用”结合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功能有望带来投资机遇。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可以与社保、医保等基本保障账户功能、交通卡等行业充值卡、电子身份证等个人身份证明共同搭载在同一硬件上。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北京民生一卡通”技术规范》提出整合多项民生应用,指出社保卡可作为数字人民币的载体。第三代社保卡有望自2022年起逐步进入发卡高峰期,结合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有望迎来投资机遇。
硬件钱包结合手机使用更加便捷,运营商、手机等智能设备厂商有望入局。主要包括基于手机eSE硬件钱包与基于SIM卡硬件钱包。
运营商有望通过基于SIM卡的硬件钱包入局数字人民币支付。手机是用户工作、生活必不可缺的智能设备,而SIM又是手机必备的硬件,作为数字钱包的条件得天独厚。如中国移动联合工商银行发布了超级SIM卡,该卡上搭载的SIM PAY产品可以作为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此外,中国电信联合中国银行将试点推出电信SIM卡硬钱包,中国联通联合中国银行开发联通物联网SIM卡嵌入到各类物联网设备中,目前已在智能充电桩、自助售卖机等场景落地。
eSE是焊接在手机主板上的嵌入式安全芯片,内部集成了安全单元SE,SE可以运行提供支付交易处理、身份认证功能的Applet(智能卡应用程序)。目前主要由手机厂商推进,如华为表示其Mate 40系列手机是国内首款支持“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功能的智能手机。
智能穿戴设备形式多样,主打携带支付的便捷性。各大商业银行推出智能手表、手环、老年拐杖、门禁卡以及面向冬奥场景的滑雪手套、支付徽章等。这些设备操作简单,支付便捷,满足公共性与普惠性需求。
我们认为,无论是卡式、手机终端、可穿戴设备还是其他硬钱包形态,均存在重塑用户使用习惯、移动支付市场格局的机遇,相应制造商、服务商均存在动力入局参与以争取把握新的流量入口和运营场景,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将为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应用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冬奥会成e-CNY推广重要节点,未来场景应用有望持续开拓
北京冬奥会成为e-CNY应用落地重要场景。2022年1月10日,央行营业管理部召开了2022年工作会议,提出将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冬奥场景试点,实现交通出行、餐饮住宿、购物消费、旅游观光、医疗卫生、通信服务、票务娱乐七大场景全覆盖。2021年于北京围绕冬奥消费场景开展3场试点活动,落地场景40.3万个,交易金额96亿元。
e-CNY在冬奥会场景迎来大考,使用体验获国内外用户好评。在硬钱包方面,此前已经推出了滑雪手套、智能手表等可穿戴支付设备,方便用户在不使用手机的情况下借助硬钱包完成支付,冬奥场景内,境外运动员无须再为货币兑换发愁,即使没有中国内地银行账户,也能通过数字人民币App体验便捷的线上线下支付体验,并且无需任何手续费。《华尔街日报》称,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北京主要体育场鸟巢的数字人民币支付超过了Visa支付。
展望未来,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开发才刚刚起步。
数字人民币或可进一步推动支付码互联互通。目前线下最主要的电子支付方式是条码支付,但是不同支付机构的支付码互认互扫仍存在一定障碍。数字人民币具有运营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在解决不同支付机构间支付条码壁垒的问题上具备天然优势。未来可通过数字人民币串联起各支付平台,实现支付条码互认互扫,从而为客户带来更加便捷的支付体验,也降低了数字人民币的推广难度。
e-CNY支持加载有利于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数字人民币通过加载不影响货币功能的智能合约实现可编程性,使数字人民币在确保安全与合规的前提下,可根据交易双方商定的条件、规则进行自动支付交易,提高货币支付清算效率,帮助降低信任成本,促进业务模式创新。例如,在商户预付费会员卡、房屋租户押金等C端场景,对公结算等B端场景,智能合约应用均大有可为。
e-CNY不依赖于账户和不能拒收,让各类物联网设备进行支付具备可行性。对于两个存有e-CNY的数字钱包的物联网设备,只需要接触就可以实现点对点转账,这个过程中不需要连接银行账户,“物物支付”的未来值得期待。
2021年3月19日,中国银行、中国电信与国家电网,在雄安新区联合推进e-CNY在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应用场景落地,这是数字人民币在物联网领域“物物支付”的首次亮相。将数字人民币的硬钱包分别置于电动车充电口与充电枪,车主在充电时充电枪自动读取车主钱包信息并开启计费,充电结束后自动完成扣费,无须车主进行支付操作。
e-CNY或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更加安全高效。目前供应链金融是核心企业基于银行授信对一级供应商的应付账款签发数字债权凭证并上链,一级供应商可将数字债权凭证拆分转让给二级或多级供应商,各级供应商可转让给出资方提前获得现金收款。当核心企业付款后,清分机构将资金结算给债权凭证持有方。
未来应付账款或可采用e-CNY智能合约形式,利用e-CNY的可编程性,一级供应商可在链上将应付账款拆分转让给各级供应商,当核心企业采用e-CNY付款后,无需清分机构结算,资金可直接到达各级供应商的数字人民币钱包。由于e-CNY具备交易不可篡改、抗抵赖的特性,相较于当前供应链平台会更加安全。
投资建议:关注数字人民币产业链软硬件建设需求
e-CNY带来的建设内容是数字货币发行、流通和安全必备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关注:央行系统建设、商业银行系统建设、硬钱包制造、收款及受理设备替换改造以及相应的安全加密能力等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