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术“最年轻”的研发者,15岁就考入985,21岁已读博
近两年,5G技术在国际、国内新闻上频频曝光,并成为中国企业与世界抗衡的一项法宝。
华为以民营企业之身,竟然因为在该项技术上领先而频频遭到美国的打压,甚至不惜以举国之力对华为进行“封杀”。这一切,难免令普通人对5G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拜。
不过,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我国5G研究领域的前沿,最年轻的一位科学家才23岁。他博士未毕业时就率队进行项目研究,发表多篇论文。
其中有一篇SCI论文,还获得了三项专利。他取得的成果,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壁垒,解决了中国5G芯片传输过程中的“时效延迟”,还有效地推动了我国5G技术发展的进程。
他就是我国5G研究领域最小的科学家——申怡飞。
一、少年早慧,十五岁考进大学
申怡飞1997年出生在河北邯郸,他的家庭特别注重对他的早期智力开发。因此他在4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心算,并已经能够独立阅读,5岁上小学时就得过华罗庚数学奖。
申怡飞和许多少年成名的天才一样,在极小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家长对他的这种天赋非常重视,但在对他智力开发上也很注意方式方法。
他们并没有给申怡飞施加过多的压力,申怡飞从五岁入学,一直读到高二。最后通过考试,进入“东南大学”的“少年班”。
这个班是定向输出科学家的天才班,所以普通人想要考进去,难度不亚于考上清华和北大。不过,申怡飞刚开始进到这个班的时候,学习成绩并不是最突出的,念到大二的时候还挂了两科。
原来,家长为了对申怡飞进行全面培养,任凭他的兴趣让他去学了拉二胡、下围棋。申怡飞仅用了四个月,就把二胡学到了“七级”。
本来兴趣爱好就很广泛,再加上十五岁就上了985大学,申怡飞渐渐就开始有些飘飘然了。他完全不把同班同学放在眼底,还像以前在高中时一样漫不经心,直到考试成绩下来才傻眼了。
院团委书记纪静找他去谈话,问他将来读完书打算做什么。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透,申怡飞马上想到家长对他说的话,他说他想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二、只是“学会”还不够,为理想而读书
小的时候上课,老师总会教我们努力读书,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什么叫对社会有用?一些学生家错误地认为: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太抽象,于是开始拿金钱来激励学生学习。
期末考试考好了,请吃一顿大餐。升学考试考好了,就带着到某著名景点去旅游。或者给孩子买名牌手机,名牌电脑和别的奢侈品。但是,申怡飞的家长就没有这样干。
因为他们明白:要对一个学生进行长期的激励,令他终身成长,那么给他定下的那个目标就不能太现实,而且必须是带有“利他”性质的。
从被人“需要”,到被人“喜欢”,再到被人“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荣誉感与满足感。因此申怡飞的家长,仍然选择用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来教育小怡飞。
和院团委书记谈话之后,申怡飞果然重新振作起来。大三的时候,十几门功课全部在90分以上,一举成为年级第一名。
后来,申怡飞参加过一次到内蒙的支教活动。他看到边疆通讯上的不便,于是更加下定决心,要投身于通讯科技研究的事业。
当时中国还都在用4G技术,中国4G技术方面的领军人物肖虎教授相中了申怡飞,把他招到了自己的门下。
幸运的是,肖虎教授不仅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教育,更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他们开学的第一课,学的就是中国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史。
教授告诉他们中国在过去在1G时代、2G时代是怎样落后,在3G和4G时代是怎样受到外国人的钳制的。以此来激发申怡飞和同学们奋勇上进,为国家争光。
直到23岁,申怡飞已经在科学界扬名后,还忘转身提醒自己的学弟、学妹们:搞科研工作的人,一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记住梁启超说过的那句话:少年强,则中国强。
三、少年天才的“使命感”
跟对了先生,再加上自身的努力。申怡飞在2016年的19岁的年纪,就获得了全球顶级的IEEEDSP学生论文奖。这个奖每年要选出三百篇文章,但中国人的获奖率只有1%。
同是这一年,华为的5G的编码(极化码)方案,在世界5G编码标准制订会议上脱颖而出,震惊世界。
2018年,申怡飞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中兴通信因发展迅猛遭到美国打压。当时申怡飞已经进入国家移动通信重点实验室,主攻方面正是5G技术。
中兴的遭遇让他义愤填膺,他发誓要努力让中国的5G技术走到美国人的前面,后来果然做出了成绩。
从前杨振宁教授在一次和作家莫言的电视访谈中提到过,在科技领域要想出成绩,科学家的年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年纪大的科学家也有出成绩的,但是大部分人出成果都是在三十以前。
所以国家实验室一直关注国内的青少年人才。在合适的年龄段,他们就可以通过考试进到重点“少年班”,然后由专家教授针对他们的特长进行“定向培养”。
申怡飞从小接受正确的培养,因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的长才。读博期间,他就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取得三项专利。
他开发出的技术“极化码”,成为中国5G技术领域的一项“制胜法宝”,已经被写入行业标准当中。
结语
申怡飞是中国少年人的骄傲,他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他身上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都值得今天的中国青少年们学习。
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除了父母在他的幼年时代对他做了科学的智力开发,也和他的父母以及东南大学的教授们,对他正确的三观的引导分不开。
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挑对了发奋努力的方向,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另外,对于科学人才来说,“出名要趁早”这句话非常管用。假如想要自己的孩子将来当上科学家,那么就得加油了。
不能上清华、北大也没关系。中国有的是和他们一样好的学校。最重要的是,一早就开始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以及正确的三观引导,不要错过让他们成长的“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