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邦的“格局”:公共领域与多元空间的复兴
作者:胡翌霖
胡翌霖,曾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现为自由学者,CNDAO发起人,TIANYU ARTech工作室创始人。
近日,我与SeeDAO的baiyu交流后,进一步梳理了关于数字城邦建设的思考。我的核心观点是,在数字时代重新构建阿伦特所强调的“公共领域”,并探索其在Web3世界中的新形态。
SeeDAO提出过一个愿景——“打造100万Web3游民的数字城邦”。对此,我认为这个目标存在矛盾:100万这个数字,说它大吧,远不够大;说它小吧,又不够小。如果Web3真的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那么“Web3游民”的规模将远不止百万,仅华人用户可能就以亿计。而从城邦的传统定义来看,古希腊的城邦人口通常在几千到几万人之间,雅典这样的大型城邦也不过几十万人(包括奴隶)。因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城邦”不需要容纳上百万人。
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生活将在数字世界中更加聚焦,无论是时间还是意义层面。可以说,所有人都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数字游民”,并渴望在数字空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园。然而,这种家园未必需要庞大的规模,完全可以通过“小国寡民”的形式实现自我安顿。
历史上的希腊城邦制度、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体系以及中国春秋时期的分封制,都证明了小型社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独立存在。然而,随着水利技术、火药产业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大国”逐渐挤压了“小国”的生存空间。但在数字世界中,这些限制不复存在。只要有共识,即使少数人也能在虚拟空间中维持自己的地盘。
因此,理想的Web3世界将是多元共存的:无数DAO、城邦、帝国、部落等组织形式相互交织,每个网络国家都可以拥有独特的政治制度和运行规则。“小国林立、百家争鸣”的状态最能激发思想和创作的繁荣。
尽管如此,整个数字世界仍需建立一些底层共识。例如,区块链技术为数字经济活动奠定了基础。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地形”——即数字世界的环境布局。
从宏观角度看,古希腊丘陵和多岛海域促进了城邦制的发展。类似地,数字世界的“地形”可以引导不同的社会组织模式。例如,我对以太坊转向PoS机制持保留态度,因为这一机制倾向于保护资本大户的利益,从而有利于世袭贵族制或资本寡头制的形成。相比之下,比特币的PoW机制更符合自由主义精神,但也强化了能源垄断者的地位。我个人认为,多种“地形”的共存才是健康生态的基础。即便某些地形看似糟糕,也无需抹杀它们,因为数字世界的居民可以轻松迁徙,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环境。
从微观角度看,“地形”还包括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划分。在古希腊城邦中,家门是这条界限的象征:在家宅内解决的是吃喝拉撒睡等必然性事务,而在门外则追求卓越的行动,如体育竞技、艺术表演、哲学辩论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条界限被模糊了。“温饱”和“繁衍”等动物性需求侵占了公共空间,导致人们对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变得羞怯甚至难以启齿。在未来的数字世界中,我们有机会让失落的公共领域复兴。例如,当人们“上线”时,天然摆脱了肉身的束缚,进入了一个纯粹精神性的空间。
在互联网早期(所谓的Web0.3时代),黑客文化体现了这种精神。程序员无私分享代码,追求卓越而非物质回报。虽然这一传统部分被开源社区继承,但更多关注必然性事务的用户涌入互联网,使得公共领域的性质退化。而Web3的意义正在于通过技术手段重建门槛,促进新的公共空间形成。
公共空间并非单一的整体,而是由多个既开放又封闭的小空间组成。例如咖啡馆、街头、教室都是现实中的公共空间,它们具有不同的门槛和封闭程度。同样,基于Web3身份认证的小圈子也可以形成风格各异的公共空间。
这些公共空间可以借鉴古希腊城邦的基本“格局”,包括:市政厅、市场、神庙、体育场、剧场、泉房。每种空间都有其特定功能:
- 市政厅:最高公民议会,讨论严肃的公共事务,发起提案和辩论,并通过投票解决分歧。在数字世界中,这对应于DAO的核心议会。
- 市场:更开放的空间,用于交易、闲谈和兜售观点或商品。在数字世界中,这相当于NFT市场和公共社交平台。
- 神庙:偏向文化和艺术的场所,提供问答服务(如神谕)及藏宝库、图书馆等功能。在数字世界中,这可以对应AMA宣讲、国库管理等。
- 体育场:无功利的竞技舞台,人们在此比拼高下,追求卓越。同时,体育馆也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数字世界中,这对应于游戏及其社区。
- 剧场:提供娱乐内容和社交谈资,满足明星崇拜和八卦需求。在数字世界中,这相当于娱乐业及其相关社区。
- 泉房:匿名交流的空间,人们在此坦诚相见,讨论低俗话题。在数字世界中,这类似于匿名论坛。
总之,构建数字城邦需要在底层环境上设计规则,关键在于提供“地形区隔”并塑造多样化的“格局”。只有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分离,并根据不同风格区隔公共空间,才能为数字世界的多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原文链接:https://yilinhut.net/2023/05/12/9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