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社会

第五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成功举行

人阅读 2024-11-25 11:48:24业界资讯

11月21日,第五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以“集智聚力AI ,开启医工交叉新时代”为主题,汇聚国内顶尖科学家、前沿探索者、新锐创业者、杰出企业家、资深投资人等领域精英,共同探索AI赋能下等医工交叉无限可能。


图注:第五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大合影

本届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指导,中关村智友研究院、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北航天汇孵化器五家单位联合主办。

▍论坛盛况:汇聚政产学研力量,开启医工交叉新篇章


图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龚维幂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龚维幂发表致辞,表示,医工交叉融合发展是形成医药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头。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作为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牵头部门,一直致力于推动医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一是以任务为牵引,鼓励医院和高校联合开展临床导向、医工交叉的创新医疗器械早期开发。二是加速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改革试点,探索“医院 孵化器 承载区”模式,推动成果批量转化落地。三是加强创新与“三医联动”协同,依托重点品种清单,市级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握手接力”,全流程服务创新药械发展;在数字医疗等新兴领域布局监管科学创新,加速产品上市进程。他表示,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着力构建优良的创新开放产业生态,推动医工交叉、数字医疗等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图注: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娄毅翔

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娄毅翔在致辞中表示,“医工交叉作为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正重塑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再创新、再发展不仅是传统医疗健康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朝阳区作为医疗资源汇聚的高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已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医工交叉创新产业的发展。未来,朝阳区将持续深化产业生态建设,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医疗产业生态体系,期待与各方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激发创业活力,为全球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图注:“2024医工结合创业精英赛”获奖项目合影

论坛活动期间,“2024医工结合创业精英赛”颁奖典礼成功举行,共有七大新锐项目荣获嘉奖。这些项目涵盖了医疗设备研发、智能化医疗解决方案等多个细分领域,为医工交叉领域的创新创业树立了典范。


图注:“医工结合成长营”启动仪式

承接大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开启更多医工创业新星的成长之路。“医工结合成长营”,于论坛期间正式启航。此成长营深入洞察初创企业及创新团队的实际痛点、需求,致力于搭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成长平台,助力医工创业新星的茁壮成长。


图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罗森博特董事长王豫 作为专委会代表发布

会上,《2024医工交叉十大科技创新热点方向》正式发布,为医工产业的发展新风向提供指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罗森博特董事长王豫作为专委会代表发布,共揭晓十大科技创新方向。涵盖了诸多前沿且关键的领域,包括生物医学大模型、侵入式脑机接口、医疗机器人、创新生物医学影像、自动化实验室、数字疗法、AI辅助制药、生物3D打印与再生医用材料、基因编辑、中医现代化等尖端领域。

▍前沿洞察:专家学者深度探讨医工结合发展

在论坛的“前沿趋势篇章”中,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洪晶,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等专家与企业先锋,分别围绕“眼科医工结合创新探索与实践”、“医工交叉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思考”、“大模型时代的AI医疗变革”、“重塑:如何疏通“医工 ”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等话题,为与会者奉上一场思想盛宴。


图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洪晶

在《眼科医工结合创新探索与实践》主旨报告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洪晶表示,北医三院眼科已在医工交叉领域进行全面布局,人工智能在眼科从筛查、预警、图像分析到诊断均得到广泛应用,并在角膜内皮病变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眼部预警和诊断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未来,北医三院眼科计划在新型活体显微镜成像技术领域深度挖掘潜力,利用高分辨率成像、实时动态监测等先进功能,对眼部微观结构和生理病理变化进行精准剖析,从而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效果监测提供关键依据。在可穿戴设备方面,将致力于开发如智能隐形眼镜等创新产品,通过实时且持续地监测眼压、泪液成分、眼肌运动等多项眼部健康指标,以便及时察觉潜在风险并发出预警,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眼部健康管理方式。


图注: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 王田苗

“医工交叉,本质上是以人民健康福祉为导向,将工科技术与医学紧密结合的创新阵地之一。”

在《医工交叉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思考》主旨报告中,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提出,当前高技术医疗器械创新仍面临四大痛点问题:医工交叉理解与突破难度大、投入大、周期长、准入有挑战。走出实验室,探索医工交叉成果的成功转化,必须从成果评价、模式创新、团队组建等维度深入思考。

与此同时,未来医工交叉成果的可持续成长,还应尽可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可以从有影响力的工科与临床大PI合作为起点,开始创新创业;从基础技术与核心部件的持续突破为锚点,构筑产品竞争力;从规模化的高频应用或耗材开始,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从一带一路的出海探索开始,获得利润与影响力。最终,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与各方助力下实现创新发展。


图注: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 王小川

在题为《大模型时代的AI医疗变革》的前沿分享中,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指出,医疗改革的核心是从以医院为中心走向以居家为中心。而AI技术的发展将为医疗资源的下沉提供强大助力,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远程管理为例,如疫情期间美国通过远程患者管理(RPM)项目,利用远程监测设备、移动应用程序和电子健康记录,使医生能够远程检测患者的血压、血糖等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和及时的医疗服务并获得相应报酬,在减少医院访问、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模式不仅推动了慢病管理、用药指引以及预防早筛早诊等工作的有效进行,还极大地方便了患者,也显著提升了医疗效率。

王小川认为当前AI医疗有望达到类似自动驾驶L3级别的成熟度,即机器在辅助医生决策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生成完整的诊疗方案,由医生进行确认。更值得一提的是,大模型在医疗辅助领域的应用前景相较于无人驾驶更为广阔,可以很好地放大医疗资源价值,特别是应用于基层医疗中,大模型技术能在辅助医疗决策、提升诊断准确性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有望为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积极改变。


图注:《重塑:如何疏通“医工 ”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圆桌现场

在《重塑:如何疏通“医工 ”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的圆桌讨论环节,北航科技园副董事长、北航天汇孵化器董事长、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理事长李军作为圆桌主持,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北京市产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姜雪,北京理工大学长聘教授、博导、智能机器人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技部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专家段星光,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侯增广,北京金科君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长管弦悦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大家深入探讨了医工融合的痛点堵点、科创经纪人的运作方式、医研企融合模式、医工领域发展趋势等诸多议题。嘉宾们表示,应加强医工融合意识,打破“认知差、时间差”,用好用活科创经纪人队伍,以稳健创新发展的根基,推动产业化应用,形成创新发展视角下的“科研 产业 金融”良性循环,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医疗革新:AI技术驱动下的医疗器械新篇章

在论坛的“AI 医疗器械篇章”中,北京联影智能影像技术研究院智能影像诊断研究所所长钱真、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送根分别就各自细分领域中的重点探索进行分享。


图注:北京联影智能影像技术研究院智能影像诊断研究所所长 钱真

在《启智能蝶变,见医疗未来》的主题演讲中,北京联影智能影像技术研究院智能影像诊断研究所所长钱真深刻剖析了AI医疗领域的现状。他指出,一方面,AI技术的发展为医疗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通过高效整合数据资源,AI能够提供全面而综合的解决方案,覆盖影像科室、临床科室等多个科室,涉及脑、心、胸、肿瘤等多种疾病,以及CT、磁共振、DR等多种模态的诊断、治疗、随访和科研流程。目前,AI已在多个应用场景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并获得了相应的认证

另一方面,尽管大模型在医疗垂直领域的发展势头迅猛,但仍面临可靠性方面的挑战,如文本理解的精准度不足、原则性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钱真所长提出可通过模型微调及构建专业知识库等应对手段,以提升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能力。


图注: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送根

在《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智慧”创新》主题演讲中,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送根深入探讨了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态势。他指出,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中美两国在临床应用、准入许可及上市时间方面存在差异。当前,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展现出巨大的规模与迅猛增长的态势,国外市场以大企业并购为主,而国内市场尚未成熟却已进入红海,创业生态需要注入更多关注。

尽管如此,手术机器人以其显著优势,诸如缩减医生成长时间、强化分级诊疗体系及实现远程手术等,正深刻改变着医疗行业。展望未来,张送根预测AI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高端医疗设备的全面机器人化将成为大势所趋,同时,手术机器人的自动规划与自主操作功能也将逐步迈向现实。


图注:《医工融合:创新路径与产业化探索》圆桌现场

《医工融合:创新路径与产业化探索》的圆桌论坛环节,由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董事、总经理王彬彬担任主持人,与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北京科创公司总经理吴夏,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海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陶永,纳通研发中心常务副总经理段红平,北京透齿济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孙柯共同探讨医疗行业投资逻辑、医工融合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如何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等议题。

与会嘉宾认为,医学和工程学之间的跨界合作需要紧密的协同与交流,构建跨学科的合作机制和团队,以技术创新不断改善医疗质量,最终让患者获益。同时,嘉宾们还提及,政府已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为医工产业的持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未来风向:跨界融合共筑大健康生态

在论坛的“AI 大健康篇章”中,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院长王静,小米集团可穿戴产品部总监雷晓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未磁科技联合创始人丁铭,分别围绕“认知大模型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探索与应用”、“为生命护航:可穿戴设备主动健康干预技术现状与展望”、“量子精密磁场传感及医疗应用”等角度,进行医工融合的深入探索与分享。


图注: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院长 王静

“大模型正引领我们步入工具化与普及化的全新时代。”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院长王静在《认知大模型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探索与应用》分享中指出,AI技术已开启一个全新的“诺奖”时代,AI与多学科交叉成为大势所趋,大模型正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向认知智能的进阶。

当前,国外大模型发展迅速,竞争异常激烈,但从学术研究到落地应用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但在医药领域,大模型已为该行业开辟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涵盖基层诊疗辅助、医院病历管理优化、全程患者管理以及影像诊疗质量提升等多个方面。

王静认为,未来大模型还需重视硬件平台的支撑作用。人工智能及医疗应用场景的发展需共创生态繁荣,以实现更大发展。


图注:小米集团可穿戴产品部总监 雷晓晨

在《为生命护航:可穿戴设备主动健康干预技术现状与展望》主题演讲中,小米集团可穿戴产品部总监雷晓晨强调,可穿戴设备在健康领域潜力巨大,尤其在聚焦大众健康管理方面。

一方面,大众健康管理方面规模大,且在年轻化趋势显著的疾病如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睡眠障碍及心理健康问题等方面关注高;另一方面,与医疗器械不同,可穿戴设备以其无感佩戴和持续监测的优势,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长期的健康监测预警及个性化管理方案。

未来,可穿戴设备将向综合分析能力提升的方向发展,助力构建主动健康管理体系,实现从预防、评估、运动指导、干预到多方合作健康服务的闭环,为用户带来更全面的健康保障。


图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未磁科技联合创始人 丁铭

在《量子精密磁场传感及医疗应用》主题演讲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未磁科技联合创始人丁铭,生动地阐述了量子精密磁场传感这项前沿技术如何紧密贴近人们的生活,并在生物医疗、工业检测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丁铭教授强调,量子磁场传感技术凭借其超高的灵敏度,能够探测到极其微弱的磁场变化,这一特性为生物磁场探测技术开辟了全新的道路,为医学功能性影像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

目前,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脑重大疾病,例如癫痫、脑肿瘤等疾病的精准诊断与定位,同时也可实现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极大提升诊断精度,造福广大患者。


图注:《银发经济:跨界合作共筑智慧康养生态体系》圆桌现场

在《银发经济:跨界合作共筑智慧康养生态体系》的圆桌论坛环节,由北航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北航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医工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负责人陶春静担任主持人,与中国技术交易所总经理助理刘利军、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马骋、北京华视诺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夏超然、智珑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陈寒、 维尔迈(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董春宇共同就银发经济下的智慧康养生态体系创新体系打开思路。

多位嘉宾在智慧康养生态的讨论中,共同展望了该领域的前景。尽管当前智慧康养产业仍面临行业标准、保险、政策等方面的细节完善需求,以及投融资市场、商业模式、应用场景、数据流转、数字鸿沟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但该领域已展现出巨大的市场规模和高达10%的年增长率。未来,通过建立政产学研医合作平台,深化医工融合,精准对接临床需求,智慧康养产品将有望得到不断的创新和普及。这一过程将有利于推动智慧康养生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尾声

过去五年里,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持续发挥着引领行业发展、促进创新交流的关键作用。未来,愿能够与行业伙伴继续携手并进,共同推动医工交叉领域的创新发展,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贡献不可或缺的医工智慧与力量。

LOT物联网

iot产品 iot技术 iot应用 iot工程

Powered By LOT物联网  闽ICP备2024036174号-1

联系邮箱:support1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