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产业政策

互联网大厂RFID新应用!逛商场拿上东西就能走,结账不扫码

人阅读 2024-06-04 09:51:26互联网

购物不去收银台,穿上衣服扭头就走?

这放在以前,想也不敢想(估计只有小偷敢想)的事情,如今亚马逊允许顾客开整了。

具体来说,亚马逊所用的新无收银技术结合了Just Walk Out 技术和 RFID 功能,不再需要摄像头等一系列外围设备,即可完成结账付款。

该体验来自亚马逊公司近日发布的最新版本的无收银购物技术,旨在扩大其应用领域——不再局限于便利店和杂货店,而是扩大到服装领域。

结账速度倒是快了不少,逃单的概率也进一步降低,但是也有一些零售商不买账。

具体情况如何?一起来看看。

亚马逊的无收银技术版本

其实,早在2018年,亚马逊就将“Just Walk Out”技术安装在 50 多家亚马逊零售店中,并且此前的无人销售都是在Amazon Go无人超市进行。

并且,旧系统依赖于天花板安装的摄像头和货架传感器,以确定顾客拿的什么商品。在顾客离开商店时,系统会自动刷取信用卡付款。

不过,该方案的在于——该系统难以区分重量和外观相似的商品。直到前几天,事情迎来转机。

9月19日,这家零售和云计算巨头表示,公司为“Just Walk Out”增添了新的元素——

将其无收银零售技术与 RFID 功能相结合,以便为更多的服装和相关商品提供更快的结账体验。

亚马逊应用程序 Just Walk Out 技术副总裁 Jon Jenkins 对此称:

“RFID 技术已经存在了几十年,通常被商店用来跟踪和管理库存。鉴于 RFID 在零售供应链中的普及,我们决定找出一种方法,让 RFID 在免结帐环境中为客户带来好处。”

借助RFID,顾客在购买衣服、帽子、鞋子时只需拿走他们喜欢的东西(即使已经穿上),然后在要离开购物中心的时候,甩甩手,或者刷刷卡,支付就完成了。

至于如何实现上,每件商品都有一个独特的 RFID 标签,看起来就跟普通商标卡一样。

当顾客通过出口时,他们的衣服上的 RFID 标签便会被 读取器识别到,然后就可以通过绑定的 Amazon One 支付方式扣款,离开商店后不久就能够获取线上发票或收据。

目前,美式橄榄球队,西雅图海鹰队 (Seattle Kraken) ,已经在 Lumen Field 的专卖店使用了这种新的技术组合,售卖周边。



球迷可以在西雅图流明球场 (Lumen Field) 的专卖店购买海鹰队的球衣和其他装备,该专卖店采用 Just Walk 和 RFID 技术。来源:The Verge

为了启用 Just Walk Out 的新功能,亚马逊与零售行业 RFID 传感器和数字识别解决方案提供商,艾利丹尼森 (Avery Dennison) ,进行合作。

艾利丹尼森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种标签和功能性材料设计和生产的材料科学和制造公司,占据了全球50%以上的超高频(UHF)RFID份额,在规模方面,公司在全球有200个运营点。

不过,更多服装零售商是否会采用新的RFID版本的技术,目前仍存在不确定性。

一部分零售商对于过度依赖新RFID版本的技术来获取店内的关键信息表示担忧。由于RFID技术可以用于跟踪商品和顾客,这可能对消费者数据隐私产生负面影响。

但亚马逊似乎将问题转化为优势,他们还计划与相关品牌和广告商共享无收银商店的数据。

通过提供有关购物者行为的详细数据,可以帮助品牌和广告商弄清楚如何销售更多产品,此外,该计划可以帮助收回“Just Walk Out”系统的部分成本。

至于可能引发的隐私担忧,亚马逊在随后的声明中表示,公司表示不会分享个体购物者的数据,不会向品牌发送购物者的视频和图像,并多次使用了“汇总和匿名化”这个词汇。

千亿连接不是RFID的终点

RFID,全称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指射频识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子二维码。

这是IC标签和RFID读取器(读取装置)之间发送和接收电磁波和无线电波,以非接触方式读取和改写IC标签上的信息的系统的总称,用于识别物体和个人身份的自动识别。

RFID通常不需要人工扫描,它获取信息的方式是通过发射的信号来确定,同时,识别数据时是不需要有人工的介入和帮助,无论是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是可以正常工作。以这次亚马逊进军的服装店为例,RFID 可以一次扫描多个产品标签。

另一个重要点是,即使在远距离或在看不见的情况下,也可实现读取。它还可以读取货架上或纸箱内产品上的标签,从而显著减少工作时间并确保准确检查。

其实RFID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许多熟悉的地方,如交通卡、电子货币、卡钥匙、自助结账机、产品库存等。

前文提及,RFID 可以通过IC标签和RFID读取器之间发送和接收无线电波来读取和写入信息。

那么,信息究竟如何读写?

简单来讲,就是读写器向标签发送射频信号,标签接收并用自身的能量回应,传输存储在其中的信息。

该序列每秒执行多次。通过使用应用程序处理传输到 RFID 读取器的移动设备(智能手机/手持终端)或计算机的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执行库存和库存管理等任务。

与条形码相比,该技术具有多种优点。

优势方面:

RFID的读取范围广。即使IC标签和RFID读取器之间的距离是几米到十几米, UHF频段的RFID也可以读取;

RFID一次可以读取多个项目。通过从RFID读取器向IC标签发射无线电波,可以同时处理读取范围内的多个IC标签;

RFID可以留在产品内部。甚至可以从位于不可见位置的 IC 标签读取 RFID,这样就无需像条形码一样从盒子中取出扫描;

RFID可以寻找目标物体。用户可以限制并只读取正在寻找的IC标签。由于电波的接收灵敏度与RFID读取器和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成比例地变化,因此通过将RFID读取器指向读取响应较强的方向并接近它,可以识别IC标签的位置。

但该技术也有缺点:

RFID易受水和金属影响,如果IC标签贴在装满水的塑料瓶或金属制品上,无线电波会被吸收和扩散,从而无法读取;

初始成本高,使用RFID管理物品时,除了RFID读取器之外,如果准备与管理物品相同数量的IC标签,则安装成本会比使用条形码更高。这也是为什么亚马逊计划与品牌和广告商共享无收银商店的数据,以降低技术成本。

过去十多年,智能标签行业主要由RFID来驱动。作为一种最早商用的IoT技术,RFID产业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并且早在10多年前,每年的标签出货量就超过了100亿枚。

正常来说,一个产业基数很大的时候,它的增速就会降低,但RFID无源物联网的连接数字却呈现出加快增长的趋势,这足以说明每年千亿级的连接绝不是它的终点。

据商业情报数据平台企名片Quickin分析,目前国内RFID标签翘楚企业有复旦微电子、国芯物联、远望谷、坤锐电子等。

不过,目前RFID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挑战。

首当其冲的就是芯片成本。

以使用最为广泛的UHF RFID为例,一枚UHF RFID Inlay中,芯片的成本占比超过50%,其中芯片的灵敏度、容量大小、稳定性等各指标决定了项目的成败。

在《2023年中国无线识别射频行业研究报告》中,UHF RFID的上游是芯片厂商和天线厂商,UHF芯片厂商玩家较为丰富,其中NXP和英频杰占据了绝大的市场份额。随着中国厂商研发能力的提升,国产芯片比重有望提升至30%。

今年4月,由菜鸟主导的RFID电子标签芯片出货量已超1亿片,而出货量达成上述量级,距离菜鸟对外公布该技术不到2年时间。在接受智次方采访时,菜鸟表示,其已经自研了满足各种场景要求的RFID标签,并且在含金属和液体的场景可以达到较高的识别准确率(>99.9%),同时在RFID的读写器、各种形态的读写器硬件持续投入研发。

其次是封装设备。

在UHF与HF标签生产中,有一个很核心的环节是封装。标签是一个非常注重生产的环节,而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一台的封装设备就是生产的核心,它的功能是将RFID芯片与标签封装在一起,进行标签绑定。

由于RFID标签芯片尺寸非常小,需要设备的精度很高,此外,产能效率是生产设备最核心的指标,需要它的产能高才能满足大批量生产要求,同时,还需要保证产品的性能。

最后是导电胶成本。

导电胶指的是将RFID芯片与天线粘贴在一起的胶水,做标签生产的一种耗材,在行业里面也是一项关键点,市场上导电胶品牌以delo为主,也有部分厂商采用其他品牌的导电胶。

根据RFID世界网的测算,一克导电胶大约可以制作2-3万个标签,以360亿枚标签总量来计,每年需要使用的导电胶约150万克左右,每克导电胶售价超过100元,仅导电胶每年的消费金额约1.5-2亿,并且作为耗材,这个数字每年会增加,这也是标签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全球导电胶行业市场规模稳健增长,据Market Insights Report统计,2020年全球导电胶市场价值约为22.09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底将达到30.78亿美元。在全球市场中,导电胶生产商众多,市场格局高度集中,CR3达到78%。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公司分别为汉高、日立化成和住友电木。

然而由于国内胶黏剂起步较晚,现阶段中国导电胶行业产品结构亟待调整,根据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导电胶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0%,但销售额占比仅为26%。

One More Thing

据了解,亚马逊最雄心勃勃的项目之一,是便利店。

据彭博社此前报道,杰夫·贝索斯和他的公司花了七年时间和数亿美元来摆脱收银员。

亚马逊显然没有放弃这条无人售货的业务线,并且继续新的技术加持与场景应用。

这回贝索斯投对了吗?


LOT物联网

iot产品 iot技术 iot应用 iot工程

Powered By LOT物联网  闽ICP备2024036174号-1

联系邮箱:support1012@126.com